一、知识与能力点:1.标题是"文眼",统帅全文(新闻);有时交代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有时交代主要事、物("物"象征意义);有时还是"线索"。2.开头部分,统帅全文,引起下文,(和下文一一对应);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如果是环境描写的开头见"环境描写"。3.过渡句、段(短段):承上启下,前半句总结上文(段意)(中心句),后半句领起下文(段意)(中心句)。特别注意议论句。4.结尾(多用议论抒情句):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题或再次点题;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点到面或个别到一般)。5.倒叙开头:把故事的结果告诉读者,形成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文章奠定感情的基调;倒叙入顺叙时,一定有过渡句。6.文中插叙: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补充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完善人物的思想性格;插叙段落和上下文之间有过渡句。7.转折关联词:段首出现,往往是分段的标志;句中出现转折关联词,它后面的内容重要,往往是作者的观点、意见。8.阅读时注意反复出现的词、句,这是文章的重点或线索;画出表现情感的动词或形容词,这是作者或文章中人物的感情基调;画出议论抒情句,这是总结段意、中心,概括人物性格、品质的地方。9.记叙的人称:"我"是第一人称,便于抒发内心情感(心理描写);"你"是第二人称,距离近,亲切,便于向对方抒发自己的感情。"他"是第三人称,便于客观描写和议论。10.表现手法:象征,以事物的特点来表达人或社会的本质特征或精神。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相对的两个方面做比较,突出......特点(无主次)。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以次衬主,突出......特点。联想,空间、时间接近,性质、形态相似,展开联想,文章内容丰富。11.环境描写:自然环境主要渲染......气氛,烘托(衬托)......心情,有时交代季节气候,借物抒情;社会环境(重要但易被忽略)主要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或者为人物出场作铺垫;有的环境描写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12.人物描写:从方法上讲,他包括肖像描写(外貌)、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从描写角度上讲,他包括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和叫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特征:如年龄、职务、经济等情况刻画人物的性格、品质、精神。特别要注意,不可孤立地看问题,要把文章中的描写前后联系起来,看出人物的变化,才能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起到正衬或反衬的作用。13.理解词语含义,要结合语境,由此及彼,注意转意和延伸意;由表及里,挖掘潜在意义;比较分析,明确特定含义;弄清手法,认识比喻意象征意。特别是学会类比造句,例如2002年广东的考题3要求考生理解"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中的"硬"字的好处。我们就可以造句"......真想硬不做作业",就能够理解"硬"是一种不顾一切的反抗心理。再把答案代入试题思考,就可以看出其正确来。14.评说一篇文章的表达技巧,应该从选材剪裁,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风格,写作特点等方面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