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中语文教学的“瓶颈”,当务之急是提高高中语文课堂的效率,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就教者而言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心中有目标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航标”、“统帅”。明确的教学目标能使教师克服随意性,增强目的性和针对性。语文教师知识渊博,讲课时总免不了旁征博引,适当拓展是无可非议的,但有时应讲究一个“度”,即紧扣事先制定的目标,这样就不会信马由缰;否则,教师讲得滔滔不绝、津津有味,学生却雾里看花、云里雾里。一节课的内容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明,导致学生复习时面面俱到,把握不住重点,因此,教师备课时确定教学目标尤显重要。每节课开讲时,教师将本堂课的目标交给学生,以便师生心中有数。仅有设计的目标还远远不够,教师还必须围绕目标有效地组织教学,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达成目标,方能真正提高教学效率。评价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师教得如何,而是学生学得如何,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方面受益愈多,则课堂效率愈高。二、眼中有学生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当代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我构建知识的过程”。这里强调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课堂教学是实现课改理念的主阵地,教师要真正地让学生占领这块阵地,让他们尽情地演绎。教师不要抱着不放心的心理,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教师眼中不能只有教案和进度,眼中要有学生的存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对学生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衡量,而是做到分层要求,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三、脑中有思想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既包括课本中的语文,还包括生活中的语文。正因如此,语文教师更应具有独特的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思想僵化,只是照搬教参,那岂不成了“知识的搬运工”。与其讲得口干舌燥,还不如印发教参给学生。试想,没有思想的语文教师,怎能培养出有思想的年轻一代?那么怎样让我们高中语文教师拥有思想的“活水”呢?阅读理论经典,为思想注入活力。理论经典是前人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不仅要奉之为圭臬,而且要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事物总是在不断运动变化中,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印证了思想改革的重要性。只有广泛撷取著作中的思想精华,常读常新,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潜心钻研文本,为思想提供可能。好的语文教师不唯教参是从,不人云亦云。他深入钻研教材,对文本的解读有张力。将自己独特的思想和教参相比对,这样,高中语文课堂设计才更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训练学生的思维。四、手中有教法教法因文本类型的不同而不同,教法因学生参差不齐而变化。这些决定了我们课堂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多种方法的“集合体”,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做合一》一文中写道:“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法,而在教学生学。”“教的路子必须根据于学的路子。”从这句话我们领悟到:施教于法,贵在启导。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然以法促学,依学用法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五、教学求本色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许多语文教师曲解了“合作探究”之意。有的语文课堂简直是教学手段的大杂烩,“乱花渐欲迷人眼”,让人目不暇接。有的课堂大讨论、小讨论不断,看似热闹,实则浮华。我们提倡适当运用一些教学手段,能恰到好处地为语文课堂教学服务;对为什么要讨论,啥时候讨论,讨论的问题是否有深度,教师要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