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兴安岭》案例分析【教材分析】《美丽的小兴安岭》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文章。这组教材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这篇课文讲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本文思路清晰,段落分明,语言生动,用词准确,是对学生进行“词语”训练的典型文章。【设计理念】以新课程教学设计为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材,随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走“出”教材,并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等活动方式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学情分析】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处于由低年级的识字教学向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过渡的一个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任务是进行段的训练,并在段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能力。然而,准确地运用词语和恰到好处地表达,对于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还处于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提倡:师和生平等对话,学生和学生之间自主合作的探究方法。【教学目标】1、感受小兴安岭的四季景色,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生动。2、学习作者抓住景色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体会作者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的词句的准确性。【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景色的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教学过程】【直接引入】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秀美。我们曾爬过黄山的天都峰,欣1赏过它的秀丽与险峻;我们曾游览过河北的赵州桥,惊叹过它的坚固和美观我们曾看见过高山上的瀑布,感受过它的雄伟与壮丽,今天让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设计意图]这段话通过教师充满感情的娓娓道出,学生自然会想起前面学过的课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马上集中到课文中来,迫切想跟随作者去游览小兴安岭。【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1、小兴安岭是如何美丽呢?让我们去课文中发现这种美。(自读要求:①读准生字,读通句子。②读了课文,你对小兴安岭又有了什么了解?课文的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2、你对小兴安岭有了什么新的了解?根据学生回答:补充板书内容。(①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的。②它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③它有数不清的树木,学习第一自然段。)3、你是怎么来读好这一段的,为什么这样读?(①突出“数不清”,说明数目多②“几百里连成一片”又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③“绿色的海洋”突出了颜色,海洋也能说明小兴安岭非常辽阔④省略号说明树的种类有很多。)[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落实学生自主读书。一读读通顺,二读读懂内容,三读读清作者的写作思路。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带领学生领略小兴安岭是绿色的海洋,感受“举目都是树,放眼尽是绿”的特点的整体感知,有了整体感知,学生把握文本的难度就会相应降低,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为后面学生顺利地借由文本入境作好铺垫。三、精读课文(一)学习小兴安岭的春天1、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小兴安岭风景最美的地方,此时正好是这里的春天。自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小兴安岭的春天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物,它们分别是怎么样的?22、再度课文,你觉得哪些词作者用得非常好,为什么?①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抽出”是什么意思?能换一个词吗?(长出)“抽出”和“长出”哪个好,为什么?(师引导:“抽”是怎样的一个动作?联系这个词让学生说出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那你觉得怎样来把它读好呢?(干脆有力)这一句话中,还有词你也喜欢的?(嫩绿)比较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绿的叶子。②春天到了,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溪水流动的声音。)师:它们好像在……(学生发挥想象回答)③看,小鹿在干什么呀?(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板书:欣赏。这两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赏中的小字头,最后一笔是点而不是捺。)欣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