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语文美的根基——《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教学札记《豆花庄的小家伙们》是鄂教版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节选自著名作家吴城的一篇中篇童话。初读课文,我就喜欢上这篇构思巧妙,情感浓郁,语言描写精美的文章,我想学生一定也会喜欢这篇美文,被语言文字中所蕴藏着的爱家乡、爱自然、爱生活的情怀所感染,在课堂上获得精神美感的享受。但,几次试教的过程中,教学的进程是生涩而艰难的,特别是教学三个看似容易的重点句,学生总能说出自己的理解,却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缺乏情感滋润的课堂自然谈不上“生态”,更谈不上“美”。第一次试教后,我就知道,问题出在“文本细读”,对文章的解读不透彻,就不能“提翎而起,百毛皆顺”。所以,每次试教失败,我总是沉下心,一次次地穿梭在字里行间里,去倾听文字发出的轻微的声音,希望从那看似简单,却环环相扣的词句找到文章的神髓,把课文上语文上出生气来。就这样,一次次在迷茫中寻找出路,偶尔也品尝着点滴领悟带来的欣喜,在痛苦的幸福中,一路走来,我经历了四次课堂执教。这四次课堂因为我解读文本的程度不同,角度不同,而呈现出四种不同的状态。一、文本粗读的课堂——嘈嘈切切错杂弹初读课文,我对文章的解读是这样的:文章通过写豆花庄优美的自然环境,小动物们安乐、祥和、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1——7自然段有如一幅连绵不断的夏景长卷,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充满童真童趣的优美图画。8——18自然段,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了动物小歌唱家动人心弦的歌唱。我希望带着孩子们徜徉在这诗意化的语言里,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般的世界获得美的熏陶,情感的洗礼,思想的启迪,我期待这次美妙的学习旅程。正是因为初读后觉得文章很容易,所以,我没有深入研究。循着惯例,我翻阅了一下课后的习题:“豆花庄的小家伙们过着怎样的快乐生活?”我想,如果一开始就问学生们“从哪里感受到豆花庄的小家伙们快乐?”这样的线条是否太平淡了?太狭隘了?不能用快乐来约束孩子们的思维,学生的感受应该是多元的我不假思索地跳开了这一思路,拟定了这样的主线问题:“扣住课文的词句和大伙儿说说蝈蝈们的歌声带给怎样的感受?”“虫虫们的生活又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在谈感受时以下面三个句子的理解为教学的重难点。1、早晨,他们的歌声,像豆叶上的露珠一样,圆润晶亮。2、午后,他们的歌声像清凉清凉的渠水,流过豆棵旁,也流进了我的心田里。3、傍晚,他们的歌声带着豆花的香味,飘着晚霞的色彩,伴送乡间小路上归去的牧笛……预设中,学生的感受可以是舒服、快乐、生机勃勃、喜悦、清新、喜欢……学生说一处的感受,我就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一处句。文本的解读是粗线条的,教学的设计也是粗线条的,理论经不起实践的推敲,整节课上,学生说得粗浅,理性分析的答案背后少了情感共鸣,我只好用一个个细碎的问题追问下去,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我事前也设计了一些推进“形式”,但因为目标不聚焦,反倒成了“花式”。课后,我清晰地认识到:这节课的失败在于我对于文本的理解缺乏聚焦度,对学生应该“感受”的内容也没有理出层次和落脚点,学生的“感受”看似多元但“嘈嘈切切”弹出的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与和谐,而是零散不堪“错杂弹”。文章的精神之美就无从感受!二、对话文本的课堂——桃花潭水深千尺总结教训,我决定深入地细读文本。李希才老师为我提出了“感受”的三个层次:蝈蝈爱唱歌,唱得好听;虫虫们爱听;作者也爱听。带着这条线索,我又一次回顾课后习题,我发现课后习题中的问题看似普通,却是编者对文本深入理解后的提炼。结合我的研究专题“如何提升课堂的情感熏陶”,我把“快乐”作为情感聚焦的核心。按照李老师给我归纳的三个层次,这节课的情感主线就是“蝈蝈唱得快乐;虫虫们听得快乐;作者也听得快乐”。快乐是一种丰富的情绪,有唱歌的快乐;听歌的快乐;欣赏美景的快乐;感受到豆花庄绿色生机的快乐;早晨的清新感是快乐,午后的听歌的舒适感是快乐,陶醉在宁静的傍晚也是快乐;虫虫们的与豆花庄的一景一物和谐交融更是令人快乐的……以“快乐”为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