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困难提出的对策(一)端正学习态度,增加积极情感体验1、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对语文的认识语文教师在帮助学困生确定学习目标时,必须从学困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出发考虑到这些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及已具备的能力、智力基础,不能违背学困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语文教师在帮助学习困难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时,应该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以及学困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从而帮助学困生认识到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将当前的学习与伟大的理想相结合。使学困生对语文有一个正确认识,养成积极进取、踏实努力、认真钻研的学习态度。2、对语文学困生开展心理辅导,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对学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在帮助学困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正确认识学习的重要途径。学习困难学生往往在群体中缺乏威望,地位较低,他们极易形成自卑、焦虑、抑郁、强迫、恐惧等心理障碍。对那些学困生给予充分的关注,增加积极情感体验。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让学困生解答一些简单的、在课本上能够直观看到答案的问题,一旦回答正确了,就对其进步大力赞扬。接着再提高练习强度和要求,让学困生在练习中慢慢积累经验,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加积极情感体验。(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许多语文教师在他们的长期工作中总结出一条共同的经验:差等生和优生相比,大多不是差在智力上,而差在缺乏良好的语文习惯上;语文基础差一些无关紧要,可以帮助他们补上,但语文习惯不好却不是短时间可以纠正的”。所以,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是重要的。1、预习和复习的习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预习时,要求学困生利用配套的资料书查阅不懂的生字词、语句及有关的事例,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同时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注,在课时上有重点的听老师讲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时可以分为两步,先把当天学的课文知识回忆一遍,然后认真完成家庭作业。2、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仅面向全体同学,更要兼顾那些学习困难学生。学困生用眼可体会到教师怎样书写汉字;让学困生用耳听老师讲解,听同学回答及讨论;让学困生记笔记,条理清晰的记下课上的重难点;让学生张口说,锻炼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紧跟教师讲课节奏;让学困生动脑想,可了解作者的思路及教师讲解和处理教材的妙处。总的来说,即要调动学困生眼、手、耳、口、脑各器官协同配合,达到学习最佳效果。3、勤听、勤说的习惯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人们主要通过有声言语传达信息、交流思想和抒发情感。口语交际能力不强,直接影响着与他人交流的效果和自我经验的取得。学困生在与他人交流中要先学会倾听,然后认真思考如何组织语句,同时还要根据说话人的反应以调整话题,大胆说出自己内心的语言。4、多读课外书、勤摘抄的习惯教师应指导学困生正确运用精读、默读、速读、跳读、略读等方法读课外书,还要摘抄美文美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这种力量能帮助学困生对内容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习能力,促进自主学习。5、勤写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困生打破一个“怕”字,主动地把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但是数量与质量是多写的前提。坚持每天写日记,通过多写、多修改、多思考,日积月累,写作就不会是一件困难的事了。(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设适宜学习环境1、营造轻松、温馨氛围的班集体一个班级的灵魂就在于这个班级氛围轻松、温馨,有一种家的感觉。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大家互相帮助,团结一致。通过班集体学习环境的营造,让学困生能放下那些压在心头的石头,能愉快地参与学习中在这样一个轻松温馨的大家庭中健康成长。2、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走近学困生,倾听学困生的内心的声音,为学困生创造和谐民主的气氛,充分尊重学困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困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此外,教师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袒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对学习成绩好或落后的学生都给予充足的信任,让每位学生真正融入学习中来。正是在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使学困生明白,自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