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展示•1、地壳物质循环•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在高考中的体现1、地壳物质循环(无)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3:第1题,地壳运动;2013:第40题(2),火山地震分布2014:第3题,风力沉积;2014:第41题(4),流水沉积。一、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叫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地表形态: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1.1内力作用内力作用产生的运动形式有哪些呢?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1.1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运动形态产生地貌关系水平挤压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水平断裂,形成绵长的断裂带。抬升或下沉使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陆变迁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相伴发生,主要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课堂练习水平挤压引起的褶皱山:如喜马拉雅山脉水平断裂的东非大裂谷垂直抬升的华山垂直抬升的华山高考真题:2013第1题•.图1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1.2岩浆活动1.2岩浆活动1.4小结:地壳运动1.3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1.5内力作用的意义在地表形成大陆与大洋、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它们被统称为外力作用。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外力作用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2.1.1温度2.1风化作用2.1.2水的冻融2.2侵蚀作用2.2.1风力侵蚀2.2.2流水侵蚀(冲蚀):V形谷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表面形态——流水侵蚀作用造成石柱石笋石钟乳2.2.2流水侵蚀(溶蚀)U形谷——冰川侵蚀作用形成挪威峡湾——冰川侵蚀作用2.3冰川侵蚀作用角峰冰斗2.4海水侵蚀•在岩石海岸,波浪不断地击打、侵蚀岩壁,使其回退,常形成陡崖。海蚀2.3搬运作用•风力搬运:“飞沙走石”例:沙尘暴•流水搬运:“泥沙俱下”例:泥石流•冰川搬运:•海浪搬运:•2.4堆积作用2.4堆积作用:1、冰川堆积2.4.2流水沉积新月型沙丘2.4.3风力堆积黄土高原的成因——风力堆积作用•在沙质海岸,波浪在向海运动的过程中,由于速度逐渐减慢,会将大量的沙子堆积在海岸地带,形成沙滩。2.4.4海水堆积2.4堆积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风力堆积:•沙丘、黄土堆积•流水堆积:•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海浪堆积:•沙滩•(沉积物颗粒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冰川堆积:冰碛地貌(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2.5不同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3)高山和高纬地区多冰川作用(4)滨海地带多海浪作用2.6同一外力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1)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形成的地形: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多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多冰碛丘陵等冰碛地貌。(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作用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等地貌•2.7小结:外力作用•1、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风化)•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水侵蚀)•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水堆积)•如何区别4个外力作用?特别是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作用•做个实验:吃花生。内力作用把地表弄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得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