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耐挫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离家出走,因受老师的批评而患精神分裂症,因父母管教过严而自杀,因小事而与同伴大打出手等等案例常见之于报端,这一桩桩血的教训,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学生的耐挫能力怎么这样低?一、家庭因素家庭因素造成了学生惟我独尊或自卑怯弱心理性格,一旦受到挫折,往往无所适从。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三个家庭、六个大人围绕一个小孩子转,孩子自打从娘胎里出来,外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就把他当作宝贝,"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摔了",百般呵护。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父母即使再穷,再苦再累再难也绝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出现了"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现象。小孩的眼里从来没有"困难"二字。正是这种保姆式的家庭教育,从小淡化了孩子的生存意识,剥夺了孩子大胆尝试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机会。等到孩子长大成人离开父母,易形成社会适应性障碍,无力承受任何身心挫折及其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二、学校因素由于中国传统的“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的影响和社会评价学生标准的倾斜,有些学校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实际仍在走应试教育的老路,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俊遮百丑”,忽视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动机、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生活两点一线,相对封闭,致使心胸狭窄,应变能力差,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三、社会因素不正之风和错误的舆论导向会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走入心理误区;一些言过其实的赞誉和过度的物质刺激会使一些学生形成自傲自负性格,自我意识极强。对周围事物缺少冷静的思辨力,诱发心理障碍。四、自身因素分先天和后天两种。一般来说,胆汁质和粘液质的人感情脆弱,意志薄弱,难以经受挫折的考验。后天原因表现为对自己缺乏正确的估计,自我意识强,对周围事物缺少冷静的思辨力,常走极端。美国儿童心理专家认为,“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这是因为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感到痛苦。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挫折,能使人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学会分析和处理问题,真正地“长大”。不经风雨如何才能见彩虹?要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必须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一、提高认识,正视挫折培养学生的耐挫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在人生征途中有成功必然伴有挫折,不能只要求百分之百的成功,不受挫折。“万事如意”,“心想事成”只是人们的美好祝福,现实生活中挫折是难免的,同时挫折并不是一无是处;挫折是一种损失,亦是一种考验和财富;挫折一方面使人痛苦,另一方面又可给人以教育和磨炼。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挫折和失败磨掉对争取成功的信心和勇气;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是对事业成功者的基本要求。要让学生认识挫折的双重性,了解挫折的特点,对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要经受这样或那样的磨难,只有荣辱不惊,成败安然,才能牢牢把握住每一个成功的机会。爱迪生发明了蓄电池,却经历了一万次的失败,如果因为几次失败就退缩、放弃,那他就发明不了蓄电池,也成不了发明大王,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能善待失败挫折。海伦凯勒克服三重生理缺陷而创造奇迹,屈原被一再放逐而成就千古绝唱《离骚》,司马迁受宫刑而著成不朽史书《史记》。孙中山,奔走革命,屡战屡败,但最终一举推翻封建帝制;邓小平,几起几落,最终带领我们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二.增强自信,磨炼意志自信是成功的基石,顽强的意志是战胜我们自身弱点的法宝。有了它们,劣势未必不可逆转,甚至能转化为优势。一个充满信心的人面临挫折时,往往认为自己遭受挫折不是因为自己能力不够或目标太高,而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或没能抓住机遇。因此,鼓励学生勇往直前、知难而进,做一个有高度自信心的人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缺乏信念,一遇挫折就失去信心,那么往往会前功尽弃,一事无成。如果信念坚定,坦然面对,吸取教训,重振旗鼓,就会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增强自信的同时,还必须磨炼自己的意志。无数事实证明,意志顽强的人,往往能够顶住挫折的巨大压力,战胜挫折或失败带来的巨大打击,把挫折转化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