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辽阔大地,江山是如此多娇,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赞叹,为之倾倒,为之描绘。又有多少仕途失意和怀才不遇之士,为了躲避世俗社会,退隐山林,寄情于山水之间,以排遣心中的郁闷。与朱元思书吴均作者作品简介:吴均(469-520),一作吴筠,南朝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文章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词清拔有骨气,人称“吴均体”,亦能诗。本文选自《》,是作者写给友人朱元思信中的一段话,写的是境内的夏景。这看似随兴之所至而写下的一段文字,可称得上一篇山水小品。艺文类聚浙江富春江骈文,又称为“骈体文”,和散文相对的一种文体,起源于汉末,形成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骈体文的最大特点就是讲究对仗,即所谓“骈偶”(两马并驾为骈,两人并处为偶)。文章体裁:骈文本文前两段中“风烟”两句、(1-1)“从流”两句、(1-2)“急湍”两句(2-3)以及“泉水”以下直至篇末,都是骈句;其余都不是,可以视为初期的骈体文。吴均体六朝骈体文往往为了追求形式美而只在技巧上下功夫,致使许多作品徒有华丽的外表。吴均的作品却能扬其长避其短,不堆砌辞藻,基本不用典,自然流畅,清新高雅,形式精美而又内容充实,时人效之,号为“吴均体”。初读课文感受全文解析题意本文抒发了作者对世俗官场和追求利禄之徒的蔑视之情,含蓄地流露出爱慕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与朱元思书与朱元思书吴均吴均风烟俱净,天山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缥碧急湍轩邈泠泠嘤嘤成韵鸢飞戾天piǎotuānxuānmiǎolíngyīngyùnyuānlìlúnkuīkē经纶窥柯朗读1、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要注意恰当停顿,读出语句意思。2、从上下文的语句关联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从语气、语调中表现出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轻快)(舒缓)(惊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慨叹、平缓、轻慢)(惊叹)(轻松、欢快)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指烟雾。同样的颜色。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独一无二,绝,到极点。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译文: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我的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的一百来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1、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围绕哪两个字做文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所写景色的总体特征,全文都围绕着“奇”和“异”这两个字在做文章。2.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语句是什么?它写得好在哪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写出了江流宛转,随山形而变,江上小舟,顺流而下,随流飘荡的情形,更表现了作者陶醉于美好大自然的闲适随意心情。第一段:有写景,第一段:有写景,有叙事有叙事,,有抒情。有抒情。写景:风烟俱净,写景:风烟俱净,天山一色。天山一色。叙事:从流飘荡,叙事: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任意东西。抒情:奇山异水,抒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天下独绝。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小结: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这部分是文章的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青白色急流比箭还快比急湍,湍急的江流。汹涌的波浪奔驰的马译文:水都是青白色,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读第2段,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异水?用了什么方法?1、清澈2、湍急侧面描写比喻水色——水皆缥碧水深——千丈见底水清——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水急)猛浪若奔(水猛)夸张正面描写静(详)动(略)2.与《三峡》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突出了水流的湍急的语句是什么?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