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创新能力的培养炎陵县一中陈汉林(412500)关键词:多渠道培养创新能力1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认识到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并,知道问题是科学发明的动力和起点,提出问题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心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并及时进行合理的分析、解释。二是要创设良好的提问时空和氛围,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实验探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三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如在教学和实验中有意识的暴露教学中的矛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平时注意化学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关系,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并进行探讨。2培养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实验直观新奇,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作好教材中实验的前提下,可增加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如滴水生烟试验、天女散花实验等。3克服畏惧心理,培养敢于冒风险的习惯,树立科学创新精神有的人把化学与中毒、污染、爆炸、致癌联系在一起,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有毒气体不敢闻,对有腐蚀性的试剂不敢碰,爆炸性实验不敢做,因此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学生的畏惧心理,培养他们的兴趣尤为重要。3.1认识到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化学在研究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方面、以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化学的发展和各方面的应用都是和实验密不可分的。3.2认识到事故是人为的。具体分析一些化学灾害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讨论提出减灾原因。如煤矿的瓦斯爆炸的原因和防止,实验事故的避免和急救方法等3.3注重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对可能存在的危险情况、防范措施和安全操作详加分析,让学生明确规范的操作,不会有任何危险。如浓硫酸的稀释,只要把浓硫酸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就没有任何危险。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在密闭容器中做水加入浓硫酸的实验,让学生明确不按要求做实验的危害性。3.4学生做“危险实验”时,加强巡回指导,消除危险因素。同时亲身“冒险”的成功,会大大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增加其满足和自豪感,树立自信心。从而培养其科学实验的习惯。4设置模糊性,培养探索性教师对实验不要总是给予结果,而应有意识地给以一定程度的模糊性,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推理,去发现、去探索,再现其思维过程。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大胆探索的习惯,使学生向科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若探索成功,则其乐无穷。如马铃薯中淀粉的检验,把马铃薯切成碎片装入试管中,加入约3mL水,加热到沸腾,得到淀粉溶液等,往溶液中滴加稀碘水,溶液变蓝色震荡后蓝色消失,这是为什么呢?是溶液温度过高造成碘升华,淀粉分子受热后发生了改变呢?还是被马铃薯的成分反应消耗了呢?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探索:实验1:在试管中放入少量淀粉,加入约3mL水加热到沸腾,得到淀粉溶液,冷却,往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色。实验2:在试管中放入少量淀粉,加入约3mL水加热到沸腾,得到淀粉溶液,往溶液中滴加碘水,溶液变蓝色。再把溶液加热到沸腾,蓝色消失,溶液呈浅黄色冷却后溶液又变成蓝色。说明溶液沸腾后,碘并未升华逸出,而是淀粉分子发生了改变。实验3:把马铃薯切成碎片装入试管中,加入约3mL水,加热到沸腾,得到淀粉溶液等,冷却,往溶液中滴加稀碘水,溶液变蓝色震荡后蓝色消失,再加碘水直到溶液变蓝色为止,又把溶液加热到沸腾,至蓝色消失为止,冷却后溶液不变回蓝色.说明加入的碘是被马铃薯的成分反应消耗。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作出结论。5利用实验中的“异常”现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异常”、不明显或结论错误的实验现象,及时分析原因,找出中存在不当之处,进行探究,是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的宝贵资源,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探索“异常”的步骤一般是:⑴进行实验⑵试验现象的观察⑶“异常”的认定⑷“异常”原因的的设想⑸异常现象的探讨⑹研究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