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科高二学年教学设计教材与学情分析:学生此前已接触过陆游的诗,对诗歌情感把握相对容易。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过程与方法: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会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诗句;教学难点:理解本诗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教学策略与方法:师预设,生讨论,师生总结方法教学手段与教学用具:教材、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及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以杜甫晚年的图象导入(多媒体展示)配以说明:杜甫才华横溢,却一生坎坷,穷困潦倒。晚年要靠朋友接济生活,最后甚至以船为家,四处漂泊。“自古文章憎命达”,正因为如此,杜甫才有更多的时间来关注民间,关注自己的内心。写出了“光焰万丈长”的诗歌。2、解题①从“旅”中,你能读出什么?“旅”有“旅居”的意思。引出诗歌的写作背景,见诗下的注释①②“夜”和诗中的哪些诗句对应?与“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对应。③“书怀”和那些诗句对应?与“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对应。3、整体感知(多媒体展示)岸上的细草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瑟瑟的声响。江上只有一只孤舟,依岸而宿。诗人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名声难道应因为文章而显著吗?做官应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我”在这世间漂泊,恰似那在广阔天地飞翔的一只沙鸥罢了。二、质疑讨论(多媒体展示)1、前两联分别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颈联如何理解?3、赏析尾联。三、反馈矫正1、孤弱的细草在无边的风里飘摇不定,只有孤立突兀的桅杆和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首联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漂泊无依的凄冷之情。星空低垂,愈显得原野辽阔无边,明朗的月空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颔联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氛围。作者用阔大之景反衬出自己的孤苦伶仃的形象,表达出凄苦之情。对照诗下的注释,说出诗歌的大义学生讨论让学生了解更好的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授课教师单非学校13中学科语文教龄12授课时间3月27日课题旅夜书怀课型讲读课授课班级2、颈联用了反问的语气,若改为陈述句就是:名声不应该因为文章而显著,做官只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辞职。其言外意为:名声应该因为大济天下而显著,做官不应该因为被排挤而被辞。委婉的写出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3、尾联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将自己漂泊不定的形象比喻成沙鸥,且用广阔天地衬托沙鸥,更突出沙鸥的孤独,也表达了自己的漂泊无依的凄苦之情。四、教师总结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板书设计旅夜抒怀陆游阔岸何等孤单平野——孤舟大江何等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