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装的学问》教学反思“包装的学问”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的内容。本课教学内容“包装的学问”是在学生学习了怎样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学习在生活中将多个相同长方体物体进行包装时应怎样选择最优策略的技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包装一个长方体物体开始,逐步增加相同长方体物体的个数,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再动手操作,再感悟,加上适当的多媒体辅助教学,最终寻找出包装多个相同长方体物体的最优策略。教学中确定的教学目标是:联系长方体表面积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及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在摆、讨论、想象、猜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合理分类、化繁为简的思维方法,并发展空间观念;会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策划选择包装样式,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及创新意识。【教学策略】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在本节课教学中采用创设情景,引导探究的教法。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和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参与与合作精神及自主学习能力。采取形成性评价,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动口,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设计环节】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以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征,能准确、迅速的计算出单一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教学流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操作,整理归纳。----练习拓展,发散思维。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上课伊始,我提问:“同学们,你们过生日的时候收过礼物吗?”学生回答了自己收过的礼物后,我便让学生欣赏精美的礼物。师:“那么包装一个礼品,要考虑到哪些数学问题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包装问题,引发思考,包装时要注意哪些因素(节约、美观、便于携带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就被激活起来,他们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怎样才能把礼物包装好,使礼物更精美?”,“包装礼物要用多少包装纸”,“怎样包装更节约包装纸”等等。我便点明课题:“其实包装礼物中有许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学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节约包装纸的角度来研究包装中的大学问。”这样从学生已有的的生活经验入手,提出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因为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二、层层递进,提升探究深度本课从包装1个长方体引入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到包装2个、3个、4个相同的长方体探究新知,从而逐渐完整最节约包装纸的包装方案,学生充分的认识到重叠的部分的面积与包装纸面积的关系。通过探究最后得出:重叠面越大,其表面积越小,所用包装纸越省。(不仅要考虑重叠最大的面,还要考虑重叠最多的面才能减少最多的面积,从而减少包装面积,节约包装纸)。这样就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和渗透分类思想。各环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不止停留在浅层次,而是不断迎接着新的挑战。他们被数学自身的魅力所吸引,参与其中,乐在其中,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高。三、自主参与,开放探究空间“自由是创新的源泉。”只有具备了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才有基本保障。为了保证探究的实效,而不是走过场;为了不把学生当“操作工”,而是真真正正的“探究者”。我充分开放课堂,让学生去猜想,并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主动去获取、发现、巩固、深化知识。特别是在最后一个环节——包装4个牛奶盒时,我更是大胆地把课堂的空间让给学生,让持不同包装方案的同学展开一场小小的辩论会,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取长补短,不断形成共知,课堂达到了另一高潮。老师在此时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