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反思: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高一伊始,我们物理学科讲授位移与路程的知识,这个知识点本身很简单,所以我觉得学生不会提出太多的问题。讲完这个知识点后,我就要求学生做课后习题。其中有一题是研究八百米跑的路程和位移问题。我认为这道题比较简单,对本题进行了简单的讲解,但有几名学生当时就提出了八百米跑的规则问题,而且说得不一样,因为同学们对规则没有明确统一的认识,我没有冒然否定或肯定他们的答案。我说“大家争论这个问题很好,说明同学们对生活有观察,有思考。现在大家来讨论一下,统一一下认识。”经过同学们的讨论,问题集中在关于赛跑规则问题,而规则将直接影响对这道题的解决。我在个体备课时特意请教过体育老师,当时主要是自己想把问题弄清楚,没想到在课堂上学生真的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学生实在不能解决问题时。我对此问题进行了画图讲解。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是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在下节课又精心制作了课件,再把这个问题重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即明确了物理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以此为契机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观察。对于此事,我有以下几点启示:第一.面对生成的问题,教师要顺。当学生自发生成学习主题时,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学情,调整教学计划,而不能只抱着自己的教学思路不放,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这样的做法只会让学生的思维受限,造成的结果只是对教师思维的模仿。第二.师生产生共同问题时,教师要引。学生对问题的研究往往缺乏深度和坚持性。在研究过程中容易放弃,或对问题本质探究的疏离。从而失去了对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的研究。所以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学生的活动,在适当的时机,把学生的问题引向深入,发挥题目的研究价值。第三.学生进行问题研究时,教师要推。把学生的学习推向高层次。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课在展开中的一切,尤其是一些具体的细节问题,是不能预设的,但如果我们备课的时候教学设计已经为这些可能和不确定的发生留下足够的时空,我们已经有足够的思想和智慧的准备了。教学案例反思:课堂中的生成问题处理哈162中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