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呼唤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从小学数学观摩课活动说起李铁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新课程呼唤怎样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这话题似乎已没有多少新意:广大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积极尝试与探索,课堂教学实践发生了令人欣慰的变化,理论研究成果也呈现空前繁茂之势。与此同时,作为促进课堂教学实践的一种活动模式,“优质课”、“观摩课”对强化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提升教学实践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能力与艺术等也发挥了积极促进作用。然而,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究竟如何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依然显得非常必要而迫切: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理念内涵的解读、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对教学评价标准的把握、对如何在常态课堂中开展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等依然感到困惑、茫然、盲目和盲从,致使教师虽然积极谋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却往往产生偏颇、肤浅、不到位或过度等现象,造成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无序、无方和无效。而“优质课”、“观摩课”这种“豪华餐”,未必能够真正充实教师的教学素养,相反可能导致教师的“消化不良”。况且,对于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而言,他们更多渴求的或需要渴求的也许不是如何“做课”的能力与艺术,而是如何科学把握数学课程内容的本质。“观摩课”活动中的问题聚焦近两年来,笔者多次亲历国家或省市级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课”教学活动,观摩了100多节课,也确实目睹许多具有创新性的优质课。但并不过分地说,观摩课比赛活动也暴露出更多突出问题。1、难以回避功利性,致使活动单薄空泛比赛或观摩活动必然与获得比赛优秀成绩和显示教师教学水平息息相关。这使得参加比赛或示范教师不免过分关注比赛名次和维护声誉(这当然无可厚非),因此,比赛或观摩活动带来难以回避的功利性。于是,许多“优质课”、“观摩课”偏于选择那些能够“造势”、能够“生花”的具有“生活化”、“趣味性”、“开放性”和“文化味道”很浓的教学内容,比如“数学广角”、“统计初步”内容等,而回避那些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较难设计的主体内容。某市级小学数学“观摩课”比赛,共19节课,其中所谓的“数学广角”占7节,“统计初步”占6节,“数与代数”、“空间图形”和“度量”各占2节,这样的分布从教学内容上讲是很单薄的,也是不能完整发挥“观摩课”的引领作用的。另一方面,以模拟教学的形式进行比赛使教学设计囿于浓重的预设色彩。由于教学对象往往是临时选择学生,使教师在教学中又不敢或难以处理预设与生成的矛盾。这些必然逻辑地造成观摩课的模式化、形式化、趋同化等倾向,使教学缺乏个性和弹性,缺乏生机与活力;使观摩的教师看不到比赛教师对教学设计背后的思考过程;同时,由于活动组织程序往往欠缺对教学进行客观细致的跟进总结和点评,缺少专家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敞开思想、和谐交流与深度探究的文化氛围,使比赛教师和观摩教师都无法真正把握对教学评价的价值判断,终在客观上消解了活动本身所应体现的启发功能。2、过分追求模式化,致使教学失真失效在那些近乎清一色的漫无边际的“生活现实”、百媚千红的“数学文化”、新颖奇特的“问题情境”、热热闹闹的合作交流、生光并茂的“多媒体辅助”的背后,在孩子争先恐后努力高举的手和异口同声的响亮回答以及教师对学生毫不吝啬的溢美赞辞的背后,在那种近乎“八股化”的“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分组活动、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总结规律、联系实际、巩固应用”的教学模式背后,固然有对新课程理念的追求和创新探索,但更多的却表现为对新课程基本理念内涵的误解或至少是一种错觉。如果一味追求这样的教学样态,带来的可能是课堂教学的失真,是学生学习的失效。更重要的是,由于预设太多,学生得到的数学知识、思想、方法仿佛顺理成章,而恰恰遗弃或丢失了数学活动中最富于创造力的那一个环节——数学到底是怎么“来”的!在情境背后——知识和能力在哪里?在知识背后——文化与精神在哪里?在逻辑背后——直觉与猜想在哪里?在技巧背后——思想与方法在哪里?在应用背后——原理与模型在哪里?如果一味追求这样的教学样态,造成的可能是数学本质的走样,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