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灵赢得心灵宿州市雪枫小学王惜春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老师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伙伴们”。我喜欢与“后进学生”们“吃喝玩乐”:星期天和他们一起去公园,引导他们有顺序观察公园里的景色,在自然的交流中让他们获得写景作文的习作方法。在草坪上摔跤、捉尾巴、丢手绢、斗鸡、猫捉老鼠;假期,和他们一块徒步去郊外旅游,在田野追逐;他们有了学习上的进步,我带他们去吃肯德基以示庆贺······也许会有老师指责我的教育“太庸俗”,但我认为教育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无比幸福的!也可能有人敬佩我善于给“后进学生”们带去欢乐,我会说:“不!不是我给他们带去了欢乐,而是他们给我带来了欢乐;或者说在没有师生界限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获得了共同的欢乐!”当孩子们与教师产生了朋友般的依恋之情后,点燃学生心中“想做好学生”的愿望,便是教师实施教育的关键。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老师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我经常与“后进学生”谈心的话题,便是让学生谈“我有什么优点”;如果某一“后进学生”因为长期受斥责而丧失了道德自我肯定的勇气和能力,我便让全班学生帮他找优点。教师这样做,绝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对“后进学生”有真诚热爱而产生的真诚信任。当然,比起其他学生,“后进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要多些,老师很难做到不对他们发怒;但是,“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教师也有权发泄他的愤怒,任何一个有涵养的、受过教育的人也在所难免,但我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学生”的愿望的火花熄灭。”我这里还想强调的是,在批评教育的问题上,师生同样是平等的:教师当然可以批评学生,学生也可以批评老师;教师如果批评失误,应该尊重学生申辩或解释的权利;如果冤枉了学生,老师应该公开主动认错。有一次上课,我看到一位因平时上课极爱说闲话而被我经常苦口婆心教育的学生,又在向周围同学说着什么,我一怒之下声色俱厉地把他痛斥了一顿,当时他红着脸低着头承受着我的批评;可是课后,有学生来告诉我,说那个同学刚才是为同桌念黑板上的板书(同桌眼睛近视),并不是有意说话。我顿时惭愧极了,立即回教室当着全班学生向那个学生认错,并决定替他当一天值日生,以表达我的歉意。这事让学生们很感动,我却说:学生认错,大家习以为常;为什么老师认错,同学们就格外感动呢?错误面前,也应该人人平等!”教育效果的最高境界当然是走进心灵。走进学生的心灵不容易,走进后进生的心灵更难。但只要富于智慧,我们是可以走进后进生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