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形象和诗人自我情感的映射【摘要】《琵琶行》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杰作。它的成就,充分显示出诗人巨大的、多方面的艺术才能。白居易根据自身的遭遇、情感、经历和现实生活中的琵琶女、前人描绘的琵琶女形象,量身打造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白居易式”的琵琶女形象。本文研究了白居易《琵琶行》的音乐形象和诗人自我情感的映射。【关键词】《琵琶行》;白居易;情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当时宦官擅权,政局混乱,他不愿卷入这个漩涡,便要求外出,因此又到杭州、苏州等地任刺史。晚年辞官,在洛阳闲居。《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时所做。《琵琶行》显示出唐代叙事诗的新发展,全诗层次变化分明,情节组接曲折,思绪起伏回旋,情感发展线索十分清楚。诗人高超的音乐描写技巧和妙笔生花的创作匠心,在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和谐韵致中得到了传神表现。自然的琴上之音,有似主人公如泣如诉,欲断还流的情感长河,成功地塑造了形象生动的音乐意象,读之有味,辨之无迹。在现实之情与幻化之趣中渗透着诗人心情的无穷变化,闻其声而洞彻其情,形成难以言传的感受。诗人内心郁积的难以言传的幽恨全溶解在细致入微的音乐描写之中,如盐之化于水,味之有觉,视之无痕,成功地实现了音乐艺术向语言艺术的转化。一、《琵琶行》写作背景《琵琶行》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姐妹篇《长恨歌》交相辉映,堪称中国古典叙事诗宝库中的一对明珠。这首长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诗人被贬官江州时期。前一年的六月,唐帝国首都长安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主张打击藩镇势力的宰相武元衡,一天上早朝时被藩镇收买的刺客暗杀。当时在朝中任左赞善大夫(陪侍太子读书的闲官)的白居易,出于一个朝臣的义愤,积极上书要求逮捕凶手,以雪国耻。这一正义行动本属无可非议。由于他在此之前写了许多抨击朝政、切中时弊的讽喻诗,如《秦中吟》《新乐府》中的许多诗篇,矛头直指以大官僚、宦官集团为代表的腐朽势力,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贵的心。他们为之“不悦”、“变色”、“扼腕”、“切齿”,刻意寻找口实,以图报复。这次,他们借口白居易身任宫官,却先于谏官上书论政,于法不合。进而对他的人品横加泼污,指责他事母不孝,有伤名教,不宜辅助东宫。在朝中腐朽势力的联合打击下,白居易被贬江州,降职外任。同年秋天,经过千里奔波,诗人来到江州任所。无罪遭贬的打击给了他很大的刺激,对他此后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很大的影响。在僻远荒凉的江州,他愤懑不平而无处宣泄,只好将一腔愁闷郁积在心底。直到第二年秋天,他在浔阳江头送客,偶逢琵琶女,从其身世遭遇联想到自己政治上失意坎坷,顿时触动了天涯沦落的痛苦心境,创作长诗的灵感油然而生。他以饱蘸泪水的笔墨,尽情地倾诉了伤己悯人的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二、诗人自我情感的映射琵琶女的遭遇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诗人看到了自己处境的不幸和无奈。通观白居易的一生,他的处世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也吸取释道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道儒结合、对立统一的理念是白居易终生遵循的信条。前期,白居易以“兼济天下”思想为主,积极入仕,反对权奸,甚至为民请命。但元和十年,白居易四十一岁,因上书请求追捕刺杀宰相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从而使白居易陷入了英雄末路的无奈,“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黄芦苦竹绕宅生。”就是这种生活的真实写照。浔阳江上的闻听琵琶声,使诗人的天涯沦落之恨、谪居卧病之愁来得更清晰强烈,那琵琶声里,江州司马青衫湿了,那湿了青衫后应该是诗人翻涌的心事,社会混乱,官场倾轧,一生的抱负将落空。理想成空,生命价值的缺失成了他悲痛的根源。作为一个仕途走得不顺的人,白居易清楚自己沦落失意的原因。从此他进入了生活的另一选择,开始了他“独善其身”的后期生活,应该说明哲保身、乐天知命“独善其身”是他无奈的选择。读《琵琶行》,诗人的形象也会在读者心中丰满,他的敢于直谏,为民请命,他的沦落天涯,泪洒青衫,都表现了他对生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