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4年4月泰戈尔访华留影。右一是徐志摩,右二是林徽音,右三是泰戈尔,左一是梁思成。1924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主要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原配:张幼仪精神伴侣:林徽因妻子:陆小曼女性是徐志摩灵感的源泉也是他一生悲剧的根源徐志摩之墓再别康桥再别康桥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形成了他的“康桥理想”。在徐志摩的一生中,他曾写过的关于康桥的文字有:(1)《康桥再会吧》1922年“康桥汝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也常绕汝左右……你岂非是生命的泉源?你惠我珍品,数不胜数。”(2)《我所知道的康桥》1926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上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带一卷书,走十里路,选一块清静地,看天,听鸟,读书,倦了时,和身在草绵绵处寻梦去──你能想象更适情更适性的消遣吗?(3)《吸烟与文化》1927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就我个人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吟成了这首《再别康桥》传世之作。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剑桥大学1920年,徐志摩在英国剑桥大学习,1922年回国.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重游康桥,并写下文章<<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在归国途中写下<<再别康桥>>这首诗.剑桥大学校园剑桥闲适的生活剑桥秀丽的景致此诗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途中。时间1928年11月6日,地点在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了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候着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景图,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忙着去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能把这次情感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第一节最引逗我们情思的是三个轻轻的康桥的美丽,集中表现在一个静字。三个轻轻的是诗人对康桥之美的珍爱,即使离别时刻,还要把这种宁静之美珍藏内心,展现出不忍打破这种宁静之美的惜爱之情,并为全诗确定了静美的情感基调。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它沐浴在夕阳的金辉中。金柳既为新娘,则暗示诗人是新郎,这一比喻表现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所以,写金柳就是写离别。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招摇还有逍遥一义,而用逍遥来写水草,则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情态就跃然纸上了。它表现的是一种安闲、自在,用写人之词,来写水草,生动形象。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来修饰招摇,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还使我们想见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波轻摆,自在安闲。这美景全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