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交流之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策略导入技能是指教师在新课正是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技能。导入俗称开讲或者是“开场白”,它是教师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进入教学状态,从而帮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前做好心理和知识上必要准备的一种教学行为。一、导入的功能和作用导入是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通常会设置相关的问题,学生回答后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一般而言,课堂导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1、启迪思维,激发兴趣对于历史学习,让学生爱学的有效方法在于教师。选用什么样的形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抓住学生的心是关键,吸引学生的思维进课堂很重要。学生在学习活动开始时对学习给以的注意程度,以及其思想、精力在课堂的集中程度,是教师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前提条件。有效的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和思想活动吸引到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并使之保持有效,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2、知识衔接,铺垫新知学生的学习是在原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知识再建构的认知过程。导入环节的能够有效组织学生复习旧知识,重温已有过的认知,扫清顺利进入新知识的障碍,以促进新旧认知的衔接。教师无形的人格魅力和对学生表现出的鼓励、期望等良性暗示,可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教学是教与学交互作用的双边活动,是师生双向反馈的教学相长的过程。”二、导入的分类与技巧1、导入的分类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段多种多样,每个老师也有其各自的风格。导入也是如此,分类方法各异,一般来讲,可以归纳为问题式导入、材料式导入、激趣式导入、情景式导入、解题式导入等等。具体方式会有很多种,在此则举例一些如下。⑴、开门见山法,直截了当的想学生提问,启发进入新课。也是平时上课最常用的一种。此方法开门见山,单刀直入,能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如,初一课文,中华民族是56个少数民族组成的共同体,我们向来以“炎黄子孙”自称,那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呢?通过直接提问,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思考当中。⑵、温故知新法,指教师在上课时,根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首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历史知识,通过知识上的转移,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从而找到与新课文知识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承上启下的学习新授课的一种导入方法。⑶、质疑启发法,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把握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启发质疑的方式诱导学生一步步的思考进入新课的方法。这不同于一般的提问导入,它不是让学生马上回答出问题的答案,而是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激发其解答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探索的欲望,使学生主动的学习。如,鸦片战争前夕,中国还领先世界吗?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就不会入侵中国了,对吗?等等。⑷、设置悬念法,悬念的设置就是要激发学生兴趣,启迪他们求知欲,也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历史教学当中,适当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他们积极探索,想了解新课的内容。⑸、理论导入法,在新课开始前,教师先提供理论,在引导学生用演绎的思维方式导入新课的方法。在历史可让教学中,如果能将历史理论恰当地运用,不仅能有效地导入新课,还能直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初中课本当中很多篇课文都有类似的理论知识。⑹、教具导入法,教学实践表明,展现一些包括图片和文物模型在内的直观教具,在一定程度能帮助学生再现历史,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并且留下深刻印象。如,北京人头盖骨模型上课,京剧脸谱,书法绘画等等⑺史料阅读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入史料,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从而有助于顺利的导入新课。同时对于一些史料的阅读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从而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如引用《史记》等二十四史材料,引用《全球通史》等著作⑻、时事材料导入法,是教师利用时事材料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