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⑴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⑵中断:江水从中间隔断两山。楚江:即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劈开,断开。词语解释词语解释⑶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回:回漩,回转。指这一段江水由于地势险峻方向有所改变,并更加汹涌。⑷两岸青山:分别指东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现。⑸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词语解释词语解释全诗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作者简介:杜牧,字牧之。晚唐杰出诗人,能书画,能诗文,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有“小李杜”之称。yuǎnshànɡhánshānshíjìngxié远上寒山石径斜,báiyúnshēnɡchùyǒurénjiā白云生处有人家。tínɡchēzuòàifēnɡlínwǎn停车坐爱枫林晚,shuānɡyèhónɡyúèryuèhuā霜叶红于二月花。xiéfēngshuāngXiá×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石径:石头小路。斜:倾斜,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意思。在白云()有几户人家。飘浮的地方白云生处: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因为我停车不走是喜爱傍晚时分的枫树林,经过风霜的枫叶,比二月春光里的鲜花还要红艳。比__________________红艳《山行》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深秋时节在山间小路上所看到的美景。《山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深秋美景的喜爱之情。残吟瑟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中进士后任左拾遗,后被贬为江州司马,晚年任杭州、苏州刺史和太子少傅等职。他目击当时日益腐朽的政治,比较接近劳动人民,了解他们的痛苦生活。他的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文字通俗易懂,流传较广。著有《白氏长庆集》等。作者介绍一道一道//残阳残阳//铺铺//水中,水中,半江半江//瑟瑟瑟瑟//半江半江//红。红。可怜可怜//九月九月//初初//三夜,三夜,露似露似//真珠真珠//月似月似//弓。弓。暮江吟夕阳,快要落山的太阳。展开,铺展。这里是斜照的意思。碧绿的颜色。形容未受到残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可爱,令人爱惜。字词解释残阳:铺:瑟瑟:可怜:一道残阳铺水中,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似真珠月似弓。夕阳的余辉斜照在江面上,江水有一半是绿色的,有一半是红色的。九月初三,这深秋的夜晚是多么可爱呀!露水像珍珠一样发亮,月牙弯弯像弓一样。古诗大意《《暮江吟暮江吟》》这首这首诗作者通过对深秋时江诗作者通过对深秋时江水夜晚景色的描写,抒水夜晚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赞美和爱怜的发了作者赞美和爱怜的思想感情。思想感情。同学们再见!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