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石军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其实它是一本书,一本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类著作,当我还是一名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的时候,我就在图书馆的一角落里发现了这样一本书,他的名字是那么新颖,书的封面是那么的淡绿,浅得几乎看不到绿色,也没有任何唯美的图片,上面赫然印着几个大字“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薛瑞萍著”,这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薛瑞萍,他的这本著作深深地吸引了我。读了这本书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不仅仅是一句话,一句口号,一个书名,更重要的是我从这本书中读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所应该具有的理想与信念、责任与使命、关爱与关注、满足与惜福、以及改革与探索的精神和素养。在教育的路上,我一直记住了这本书,这一句话,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做一名老师,更要做向薛瑞萍一样的老师。如果有一天我做了老师,这本书也必将会一直陪伴着我的老师之路,我会谨记这句教导,和薛瑞萍和《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一路同行。一、工读老师管理要充分发挥“六种力量”在工读学校工作已经快有5个年头了,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在这一块相对贫瘠的土地里,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有的只有一帮悬崖边上的孩子和家长、社会的重托,一次次的家长探访,让我深深了明白“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世界”的道理,同时,更让我明白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社会价值,“问题学生的转化是个体的,但是其价值却是全社会的。”相比于普通学校,我觉得工读学校应然要得到更多的关爱与照顾,因为工读学校的“问题学生”其实更需要有充满文化情境的校园环境的濡染与熏陶、更需要有优秀教师的特殊关爱与守护、更需要有优质教育的正面渗透和浸湿、更需要有宗教式的大爱情怀去感化与感染。作为工读老师,我将尽可能地以各种形式创设各种认同的日常文化情境,让学生置身其间,产生耳濡目染的道德影响,促进其常规的内化和行为的养成,令个体行为合乎先行设定的规范标准,形成严明的纪律、操守、仪规、礼节、禁忌,由此逐渐浸染人的德性,帮助他们向上向善,寻找回来的世界。为此,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力、成长的分析力、文化的感染力、大爱的感化力、专业的研究力与协作的共育力,从多角度,多渠道拓展对问题学生的教育与转化就显得尤为重要。1、环境的教育力营造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环境是班级文化环境建设的基础,有教育意义的班级环境应该是充满绿化、美化、人文化、书香味和信息化的班级环境,充分利用班级的每一个空间、每一处角落、每一颗草和每一朵花,用激情去点缀他们、用诗意去装饰他们、用童心去布置他们,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班级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并指出:“隐性课程乃是一种真正的道德教育课程,是一种比其它任何正式课程更有影响的课程”。1为此,让班级的每一个角落都富有教育意义,让班级成为“问题孩子”们乐此不疲的家园。这应该是每一个追寻教育理想的工读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2、成长的分析力对每一位到工读学生的“问题学生”进行成长分析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老师是成长分析的主要操作者,为此,就必须有这方面的专业能力。成长分析主要是对“问题学生”过去的十多年的成长经历进行深入的描述与分析,成长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一般资1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2页料、个人成长史、转读工读学校后情况、心理测试及有关评价、成长分析与教育辅导五大部分组成。成长分析中对学生的评估测试是非常重要的“诊断”依据,评估重点是心理与行为方面的评估,如对学生进行智力测试(如韦氏智力测试)、有关读写障碍方面的评估,包括语音意认、语音记忆、字形结构、视觉认知等。成长分析重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回顾自己过去点滴的成长经历,从而在一种“回忆过去的自我”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反思”从而提高“自我认识”。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成长环境,成长经历,成长过程中发展的优势和限制等,找到该生成为问题学生的“原型”,想找到“问题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从而为提供教育通过成长分析题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