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曾说过:“课堂教学如果摆脱不了‘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不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那么‘不管教师教得如何出色,讲得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学习是学生的权利,教学是教师的义务,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切的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而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学习又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具体要求。学生在课堂的参与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与同行商榷:一、培育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使学生自愿参与。素质教育观认为:情感教育不仅是教育的手段和策略,而且更是教育的催化剂。因此我们要重视情感教育。1、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平等的关系对待学生。要多与学生交心,理解学生的困难,要乐于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想办法消除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如多和学生平等对话;将微笑带入课堂;正确对待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错误等。无论是讲授知识还是与学生交谈,都应充分尊重和热爱每一位学生,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使学生感到我们的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平等相待的。让我们的课堂生动活泼,成为师生双边活动的乐园。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以正常的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大胆地,真实地展示自己,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活的感受和体验,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只有这样才能,我们才能真正引导学生自己去揭示问题,去探究新知,去发现规律,去创造学法,去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2、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居高而下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但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的互动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应该开放我们的课堂教学,形成师生积极互动的局面,要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与学生一起玩,一起学,以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同样的行为参与活动,让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完成教学的和谐共创。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富有变化的语言,配合生动形象的手势去感染学生,实现情知交流。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3、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学生提出的想法不要简单判断,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即使有错也要分析其中对的成分,并引导到正确的想法上来。同时要加以鼓励。尤其是我们的学困生,我们更应注意到他们获得的微小的成功。这样他们就会产生高层次的愉悦,就会产生更强大的动力使他们争取去取得更大的成功。二、要创设适当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事实证明:人只有对他们感兴趣的事才会乐于参与、而且积极性很高,并争取成功。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无论在什么环节都应采用一定的形式,创设一定的情景,努力去激发他们的兴趣。1、以游戏、动画故事、猜谜语、设置悬念、结合生活实际等引入新课。如: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我们可以通过“猴妈妈分桃”的故事引入。在故事的叙述的同时又在黑板上出示这样一组算式:8÷2=416÷4=48÷12=480÷12=让学生计算、观察、讨论他们之间的规律。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直观教具的演示、学具的操作让学生眼看、耳听、手动、脑想,使他们用多种感观投入学习。如教学“圆柱体的侧面积公式的推导”时,先是课前指导学生制作一个圆柱体,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圆柱体的拆合、比等方式去探索圆柱体侧面展开后形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体底面的圆的周长、圆柱体的高的关系。从而借助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柱体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3、采用竞赛、板演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教师要充分运用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直观、灵活、生动的电教手段,拓宽练习的面,丰富练习的形式,缩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