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音"而"乐",让音乐课堂动起来--小学音乐课堂中"活动化"教学的探究【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聆听、演唱、演奏、创编以及综合性艺术表演等实践活动。"由于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态形状的具象性,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的学习就不能只靠聆听来完成,只有通过多种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事件形式才能得以实施。在小学音乐课堂开展有效的"活动化"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和学习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关键词】活动化课堂探究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做过一个"比较三组不同的儿童记住许多小正方块是怎样结合起来的"的实验:他要求A组儿童只是注视(简单感知)集合在一起的小正方块;要求B组儿童动手搭配起来;要求C组儿童在旁边看成人搭配。结果是B组的儿童记得最好。这说明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习效果等方面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中国的"音乐"一词意义蕴涵十分有趣,以"音"而得"乐","音"是客观的,"乐"是主观的感受,"音"为"乐"而生,可见重心是"乐"。由于音乐音响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态形状的具象性,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的学习就不能只靠聆听来完成,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事件形式才能得以实施。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可见学生只有在亲身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才能获得对音乐的直接经验和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从具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思维阶段,他们的思维仍需大量的实物、图像尤其是动作作为支柱。而在音乐教学中开展"活动化"教学正是针对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感知学习和操作学习结合起来,改变了以往一唱到底或者一听到底的做法,以听、看、说、唱、演、舞、奏等各种有效的探究式音乐活动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和学习要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我们的音乐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策略:创意活动,快乐学习一、我和音乐来演奏--"演奏式"活动化学习器乐进课堂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加强审美体验、提高参与度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从学校实际出发,从乐器进课堂的"新领域"创造性地对活动化学习进行了探究。1、在"手脚并用"中开展活动化学习运用拍手、跺脚等身体器官发出的声音进行节奏创编或者为乐曲伴奏,可以帮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中获得音乐体验。除此之外,其实我们还有很多身体器官都可以作为演奏的乐器,如用舌作为打击乐器,发出灵活多变的节奏,用口哨模仿乐曲、鸟叫等,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身体上的"演奏乐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2、在"锅碗瓢盆"中开展活动化学习在农村小学有一个尴尬,那就是学校里的小乐器并不是人手一个,像三角铁、串铃、双向筒之类的乐器大概只有4到8个。而每次没能拿到乐器的学生总显得非常失落。于是我鼓励学生们去寻找可以代替这些乐器的东西,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有矿泉水瓶做成的沙球、啤酒瓶做成的三角铁、啤酒瓶盖做成的串铃等。在听力训练中,我引导学生用筷子敲碗进行探索,并在几个碗中倒入不同量的水,敲出不同音高的音。由此引导学生通过敲不同水位的碗进行演奏,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动手能力。然后再用这个方法鼓励学生创编旋律,培养创作能力。例:在我小的时候,哨子是一件拉风又好玩的玩具,村子里的孩子喜欢在胸前挂一个哨子,玩得兴奋时吹两声。但有时候没有零花钱买哨子时,我们会拿个小瓶子,把嘴对着瓶口轻轻一吹,就发出呜呜的声音,一些大孩子甚至会通过变化口型发出不同的声音。在上《小螺号》一课时,我灵机一动,要求每个小朋友在课前都带一个瓶子过来。在学会歌曲之后,我拿出自己的小瓶子,模仿螺号的声音吹了起来,并让学生观察吹瓶子的方法。孩子们很是新奇,纷纷试吹起来,没一会就学会了吹瓶子。于是,我来伴奏,同学们来演唱和表演。所有的同学都是海船的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