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然而处在社会转型期,一些人的感恩意识在逐渐淡化,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和亲情关爱。因此,感恩教育就像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种花一样,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一课,也是社会和谐的前奏。学会感恩就等于架起了做人的支点。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讲大道理上,更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上,还要帮助教育人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让他们懂得,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感念祖国之恩,要报效祖国;感念自然之恩,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和谐相处…这是一种更加丰满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是“刻骨铭心”的。一感念父母之恩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因此,亲情是一切情感的基石。只有爱父母,才会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爱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才能永驻真爱,形成质朴健全的人性。相信很多人都被电视上一句“妈妈,我帮你洗脚”的广告词深深地感动,可以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学校,而家长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小孩的各种习惯与行为首先来源于家人,所以当您或者您的孩子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时,请示范表达感激之情;当您为孩子服务时,请告诉他,应该谢谢您;无论你的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稀有食物先给老人留出一份……久而久之孩子会在这样的氛围下,不自觉的表达自己的爱与关心“妈妈上班很累,等她回来,我要给妈妈倒杯水”等等。在游戏中体验并学会感恩是让孩子直接体验接受的良好途径。游戏是孩子的伙伴,孩子的一日生活都离不开游戏。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开展感恩教育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来当妈妈”游戏中,要求孩子们抱着一个小娃娃去走路、吃饭等等,孩子们真切的体验到当妈妈的不易;在家中要寻找机会和孩子互换角色,如让孩子代替父母考虑一天的油盐柴米问题和家务安排,使孩子真正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使其体会父母持家之不易,真正体会到父母之恩深似海。感恩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中。因而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具体的真实的生活环境中去活动、去冲突、去体验,让他们在“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和认识自我”的实践活动中开展感恩活动:坚持开展家庭“感恩”活动,经常对父母说说体贴或感激的话——“爸爸、妈妈,您们辛苦了!”经常给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交流思想感情;经常为爸爸、妈妈等长辈制作“感恩”卡——例如:生日卡、节日卡等写上一句祝福的话。在生活中力求自强自理,在双休日想方设法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扫地、洗碗、拖地板、烧饭、做菜等;多为父母做一些侍奉性的事——例如“为父母捶捶背、洗洗脚、擦擦汗等,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以点带面,开展更扎实有效的感恩活动,并把“感恩”的真情实感由父母推广到邻居、师长全社会成员及整个世界。让孩子成为一个能把自身之物给予他人,并从中体验快乐,学会感恩的人。二感念祖国之恩对孩子进行感念祖国之恩教育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从小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也应列入家庭教育的内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儿女对她怀有浓厚的感念感情,为了她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她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孩子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根本干不了什么“爱国”大事,爱国教育纯属多余,对爱国教育缺乏动力和信心,这种错误态度,使得他们不懂得生活在安定团结的祖国里的幸福。在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本身存在的情感,不仅要使懵懂的孩子知道什么是爱国,更要知道怎样叫做爱国,爱国的行为及表现。诸如传统佳节,历史著名人物,历史故事……等等。这些不仅仅点燃了孩子们的心灵,也感染了内心蒙着一层面纱的成人。首先,要发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