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操作程序:1、教师要深入研究“课标”、“教材”和“学生”,明确教学任务:(1)研究“课标”的目的,在于明确知识任务,学科要求,教学任务;(1)研究“教材”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素材,学科素养,设计教学方法;(2)研究“学生”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知识发展的“最近区域”,设计学习环节;2、教师要精心设计“研学案”,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行动指南,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研学案”不宜设计过于复杂,最好能够简单明了,让学生知道“学什么?怎样学?”就足够。所设计“研学案”必须包含以下四个版块的内容:(1)导向——明确学习目标,知道学习内容和达成度,初步了解学习环节;(2)导探——情境问题创设,制造思维碰撞,预留思考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3)导验——设计有质量、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进行自我检测,检验“学度”;(4)导省——设计“学习态度”和“知识总结”两个版块,让学生总结自身学习状况;3、教师要准备一份随堂教学“后教案”,及时记录课堂教学行为的调整情况:“后教案”至少包括四要素:教学任务、预设方法、实际调整和教学反思。(1)教学任务——明确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2)预设方法——首先对总体教学任务进行分解,设计成为相对独立的教学环节;然后根据不同的教学环节设计教学方法,明确师生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3)实际调整——是一个动态过程,根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对原有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4)教学反思——是对单位课堂教学情况的总结,总结经验教训,充实自身教学能力;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