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心理教育完善德育内涵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培养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国家教委新制定的中小学德育大纲中,又明确将心理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的组成部分,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素质的教育日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面临的任务越来越多。德育的内涵和外延亦随之扩大,德育的概念也面临新的突破我们认为,德育就是促使德性潜能在悟能基础上的自我实现,目的在于充分开启和实现人性中的德性潜能;而德性是指存在于人和人(推及社会),人和自然以及人自身内部(如主我与客我、自在与自为)之间的三维价值追求。因此,德性结构是三维的,它派生出四种品质,即伦理道德品质、思想政治品质、生态道德品质、个性心理品质。因此,德育包括四种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态道德教育、个性心理教育,缺少任何一种教育,德育都是不完全的。根据国家对德育的新要求,基于德育面对的新形势,我校希望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探讨德育教育的新途径,以达到完善德育内涵的目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名称及含义,我校课题组经过实践实验,逐步统一界定为: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心理施加积极影响,以促进学生心理发展,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自我的能力,学习处理人际关系,增强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发展其潜能并预防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出现。一、有关我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测试统计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心理状况主流是良好的,主要表现在:⑴对家庭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看法和基本正确的态度。如问到“为什么学习?”回答“学习文化知识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的占73.3%。⑵能向好的方面看齐,实实在在,不慕虚荣,心理状态比较正常。如“你的朋友比你成绩好,受到老师表扬,你会想:①没办法,我是不行!②哼,有什么了不起,不就是老师对他偏心!③他怎么学的,希望有一天也像他一样有好成绩。”选择①占7%,②占4.3%,③占88.7%。⑶有一定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勤俭节约,助人为乐,如问到“在街上遇到坏人坏事,你会怎样?”回答“找警察叔叔,报警或挺身而出作斗争”的占67.5%。问“零花钱主要用于哪个方面?”回答“买文具书籍和救助有困难人”的占69.5%。虽然总的情况良好,但存在问题也不容忽视:①知与行不能统一。例如明知要遵守交通规则,但仍然会乱穿马路。②对待朋友的态度喜忧参半,问“选择朋友的标准是什么?”答“有钱有地位”占32%,“家庭环境好”占59%,“学习优秀”占9%。③自信心不足,缺乏上进心。问“老师上课提出问题时,你会……”,回答“想举手但又怕答不好”占31.2%,“不愿举手,只要心理明白”占29.2%。另外,人际交往情况测试,154人中主动愿意和同伴交往的占21%,不敢和不愿交往的占45%,不会交往的占34%;性格测试表示,性格外向的占30%,内向的占42%,混合型的占28%。暂住生和常住生进行比照,我们发现,暂住生中内向、多疑、自卑者比例较大,但自尊、诚实、上进者居多,积极与消极因素共存,闪光点和阴暗面相随。探析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⑴许多家长在物质上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不管是否正当,学习上只要求孩子的分数,不管学习方法是否适当,孩子能力是否适应。有些文化程度不同的家长对子女在学习上不能给予影响或指导,个别家长自身就有不良习惯,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消极影响。⑵社会负面影响不可小视。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这是主要的,但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相互碰撞,黄、赌、毒等还未根除,片面追求物质享受的情况也不乏存在等,这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和不健康心理的源头。⑶学校教育也存在值得改进的地方,应试教育的影响时多时少,造成学生课业负担不轻,引致学生心理负担重,使青少年被动地陷入紧张、焦虑等不平衡状态中。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青少年心理教育要注意三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