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拓展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在教学实际中,存在学生阅读面窄、课外阅读量小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要学好语文,光在课堂上学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需要在大量的阅读中长进。因此要树立大语文观,立足于课内,延伸于课外,注重课外知识点的渗入,融会贯通。拓展阅读课题开展以来,我立足课堂,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尽量做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一、课前拓展,打好基础对于教材中的课文,我找准拓展点,新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把所搜集到的资料记录到“拓展阅读记录册”中。课上,让学生交流所搜集的有关资料,为更好地进行课内阅读打下基础。在教学《轮椅上的霍金》一课时,课前让学生搜集与主人公——霍金有相同命运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海伦.凯勒、奥斯特洛夫斯基、吴运铎、张海迪…),不但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了能量,还为学生树立学习霍金这样的杰出人物不怕困难、不怕失败、敢于向残酷命运挑战的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二、课中拓展,加深理解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教师如果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学生在理解“史铁生患病之初脾气暴怒无常和在母亲去世之后,在母爱的召唤下,他懂得了感恩,学会了乐观,也更加坚强地面对生活”这部分内容有疑难。于是,我出示史铁生写的《病隙随笔》的部分内容,既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上减缓了坡度,又架起了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心灵的桥梁。三、课后拓展,增加积累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因此,一篇课文学完后,当学生意犹未尽,我都要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阅读向课外、课后延伸。教学《盘古开天地》一课后,要求学生“找其他的神话故事读一读”;在学完古诗《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之后,让学生课后搜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这样,不但开发了课程资源,促进了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而且对于学生积累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大有裨益。拓展性阅读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实验成果初见端倪1.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确实,习惯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也可以改变人的一生,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学生在阅读中摘录优美词句、写下收获与感想等,长期坚持下来,学生就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另外,利用教室里设置的图书角,每月由学生相互推荐好书,相互介绍好书,交流好书;每周安排固定的阅读时间,举办“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享受到课外阅读所带来的喜悦。还对学生进行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意义的阅读内容;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等。使学生不仅获得丰富的课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阅读书籍、熟练使用工具书、自我获取信息的习惯和能力。班级已经初步形成了重视阅读的的良好氛围。2.大量积累,以读促写拓展性阅读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积累机会,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古诗文。教师经常有意识地为学生推荐相关的书籍与作品,使学生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富有个性的阅读行为。学生还积累了许多中学生必背古诗词,不但增加了知识的储备,而且为写作奠定了基础。我深感学生的成长:积累的多了,背诵量大了,不但强化了学生的记忆,而且学生在习作中也有话可写,有事可叙,写作能力提高了。总之,通过简单回顾课题实施的第一阶段的工作,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大视野,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并且喜爱阅读,坚持阅读。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这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高瞻远瞩,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阅读。俗话说:凡事成在落实,败在落空。对学生的阅读动态教师要时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