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灵他依靠在柜子边上,用被水浸泡的略微泛白的手指轻轻翻动着杂志,时而从喉咙里咕噜出一种含混不清的声音,时而微笑着点头。我好奇的凑到他的旁边,原来他在看《参考消息》,他发现我走到身边后,立马把书合了起来,粗神粗气的问道:“要搓背吗,先生”,我点点头,又撇到了他身边的那本《都市快报》。他看出了我异样的神情,不好意思的搓着手说:“没活的时候找点乐子,关心关心时事。”其实这位朴实的搓澡工并不知道我神情异样的真正原因,我并不是嘲笑他而是嘲笑自己,因为被他称之为高学历的我已经很久没有利用闲散的时间读报读书了。我听着这些师傅们在搓背的时候大声谈着国内外的最新政治和经济形式,谈着刚刚闭幕的两会内容,我顿时感到汗水涔涔、羞愧难当。我对国家、社会的了解竟然还没有这些搓澡师傅们深刻与热切。顾宪成发出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倡导似乎离现代读书人越来越远了。工作忙碌成了我们这些人偷懒的理由,可是却忘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话:“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将知识与文化划等号,有知识的人就有文化是很多人的一种固定思维,可是这些搓澡师傅们让我顿悟——知识与文化之间并不是等号的关系再往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上想,其实知识和文化真不是一回事。一位满身泥巴的农民工兄弟上了公交车,害怕弄脏了车座而选择了默默站在角落里,可是那些衣着光线、戴着眼镜的“文化人”却肆无忌惮的在车上吃零食、扔垃圾,甚至有人直接大声批评城里的公交车卫生状况还比不过农村的城乡公交车。这些现象折射出了社会快速转型期的尴尬,也让我认同了清华教授彭林先生发出的“有知识没文化”的社会担忧。我一直都认为,人生是一种自我经营过程,人生在世,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踏下心来,心平气和的做些有意义的事情,这些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是为了个人的晋级升职、也不是换得手中大笔的金钱,而是自我文化品位和社会道德的提升。一个进步的社会,鼓励每一个生命个体都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增加人生的价值和内涵,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而富有。很多没有高学历的师傅们却比装了一肚子书的年轻人更睿智,他们用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宝贵的经验传授给我们这些年轻人,温言软语的教育我们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一个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人。就是这些没有文化的人,给我们的灵魂撑起了一个支点,让我们懂得,只有把知识变成文化,我们才能在自己的天空里展翅高翔。用文化来熏陶知识、浸染心灵吧,那样我们我们拥有了内在深度,我们也才真正拥有了人生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