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影响了学生学会学习?关于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问题,叶圣陶险胜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提出了“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的教学目标,这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教会学生学习的目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是语文教学并没有按照叶先生的希望去进行,社会对现在语文教学的评价一直不是很好,认为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仍然没有学会学习。是谁影响了学生学会学习?究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现在使用的教材影响了学生学会学习。虽然学习好语文并不仅仅在课内,也包括大量的课外阅读与社会实践活动,但是,课堂仍然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教材仍然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本来,教材只是例子,是教会学生学习的例子。但是教材的编写却有着很大的毛病。学生学习课文时,对课文的认识应该是通过读这篇文章,通过领悟文章所写的人物、事件,通过对人物事件的描写感悟得知文章的主题思想及写作特点的。但是现在的教材的编写却在文章前面首先来个预习提示或者简单介绍,把编写者对文章的领悟明明白白告诉给学生,使学生不用读文章就知道了需要通过细读文章才能理解感悟的内容,使本来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才能理解感悟的内容,不通过这一过程就得到了,使老师的课堂教学的引导思考不仅成为多余,而且也不能再有效进行,因为老师引导思考的内容一出口,学生就按照预习提示上最高水平的理解明明白白地回答了,因为课前的提示早就介绍了。譬如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说,可以引发人们的许多思索,可是课文的“预习提示”直接就介绍:“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小说尖锐地讽刺了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学生拿到课本还没有看文章的内容,就已经看到了该文章的结论。既然结论已在,而且结论先行,学生的学习还能解读什么呢?叶圣陶先生认为教学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结论先行的教材与教学,学生学习的文章再多,永远也离不开老师与教材的“预习提示”与“课后小结”,那还叫什么学会学习?课文解读,应该重视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结论应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获得,是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而不是由“预习提示”或者“课后小结”提前告知。更何况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提示并非绝对标准,有不少是值得商榷的,有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现在的教材的编写却不仅在文章前面首先来个提示或者简单介绍,课文后面有思考、练习等,而且有的还编写了《语文学习指导与练习》与教材配套使用,其内容详细到有学习导航,作者生平介绍、代表作,主题思想、风格特色,本文艺术特点1、2、3,扩展练习,加点字注音,理解词语,课文句子填空,体会下列句子表达效果等等,个体学习所需要的内容应有尽有。几乎包办了个体学习所需要的所有内容。1南开大学文学院徐江教授认为现在的语文教材与语文教学存在着“愚化倾向”,更有人说教材是第一杀手。语文课本来是让学生更加聪明的课,是实实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课,然而现在的语文教材的“预习提示”或者“课后小结”的提前告知,使“愚化、奴化”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否认的事实,使语文教材影响了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事实。譬如《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13年第4期《专题》栏内所推崇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设计中说:“一、借助各种资料媒介,做好学习准备;二、由检查学习准备情况导入;三、交待本文写作背景;四、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该设计明确强调文章“洋溢着闲适的诗意心情”,并且告诫读者“千万不要把这话(指“少吾两人”)理解为愤世嫉俗的牢骚——这样理解才大煞了此时此地的良辰美景呢!”要看到苏轼“达观”、“潇洒”、“从容”地“追求美好事物的执著”。这种以社会评价对苏轼性格定论、对文章定论进行的所谓解读,不顾及文章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不通过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感悟文章自身所透示出来的信息才能理解感悟的内容,不通过这一过程就得到了,从而消解了学生在阅读中生成认识能力的过程,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提高,使学生得到的仅仅是一个概念化的结论而已。学生的这种学“会”是一种假会。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许多有识之士提倡语文素读,提倡语文教学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