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互联网+政务”背景下基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公共服务能力提升问题研究—以重庆市渝北区社会保险局为例综述正文:(内容包括国内外本课题及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综述主题的研究背景、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互联网+政务”这个概念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从狭义的角度而言,可以完全说是中国独有的概念。而目前,关于“互联网+政务”还处于初始化的研究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保险法公布后,社保经办机构服务能力的研究有很多。通过对“互联网+政务”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相关学术成果进行梳理,国内外的研究如下:1.“互联网+政务”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关注“互联网+”概念最早是由于杨提出,经马化腾的人大提案建议而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官方正式提出“互联网+”在2015年。虽然政务服务很早就提出这个概念了,但把互联网和政务服务相结合正式提出“互联网+政务”确是在2016年9月—《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55号。《意见》强调,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创新政府、廉洁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坚持统筹规划、问题导向、协同发展、开放创新的原则,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进数据共享,推行公开透明服务,最大程度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意见》发布后,学界和政府层面掀起了“互联网+政务”的研究热潮。国内广大学者对“互联网+政务”的研究关注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一是从宏观层面对“互联网+政务”的研究。如后向东(2016)在《“互联网+政务”:内涵、形式与任务》[2]一文中,对“互联网+政务”的基本内涵、目前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和将来可以采取的对策一一进行了阐述;翟云(2016)也在《“互联网+政务”:现实挑战、思维变革及推进路径》[3]中对“互联网+政务”面临的社会现实挑战、制度挑战、思维挑战和可行的应对方案进行了宏观的阐述。刘祺、彭恋(2017)指出,“互联网+政务”的出现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这种变革产生于当前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现实背景,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倒逼”政府治理变革的产物,并在政务服务中植入了互联网基因。他指出,“互联网+政务”包括政务管理和政务服务两个方面,长期以来政务管理和服务之所以低效,简政放权改革推进缓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在于行政部门之间分工过细,且组织结构与职能边界藩篱客观上造成政务信息资源部门分割、分布失衡、流动不畅。政府治理植入“互联网+”基因,不仅是技术层面的应用,或是行政管理移动化、网络化那么简单,更意味着政部门施政思路、行政理念、管理体系、服务模式以及工作方式的革命性变化。[4]具费军、贾慧真、王荣荣(2016)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互联网+政务”思维与路径策略性研究》[4]中对“互联网+政务”在政府队伍建设、政府制度改革、对待互联网的态度、政府面对互联网去中心化的应对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微观上,将视线集中在“互联网+政务”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方面进行探索。李宇(2015)在《“互联网+政务”解决社会治理问题-贵州省政府大数据应用经验的启示》[5]中聚焦大数据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从政务云平台建设、政府服务能力现代化、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和监督水平、政务信息共享这几个方面阐述了地方的相关经验,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宁家骏(2015)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信息惠民试点建设》[6]一文中阐述了信息惠民工程的重要意义,分析了“互联网+政务”在信息惠民工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最后提出了推进"互联网+政务"的总体思路;刘新业(2016)在《“互联网+政务”助推政府打“智慧城市”新平台》[7]中,关注“智慧城市”这一与“互联网+政务”有着紧密联系的新概念,对其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进行了介绍;范久红、陈婉玲在《“互联网+政务”:助推地方政府向服务型转变》[8]中对政务微信、政务微博和政务APP发展的现状作了介绍,并分析了限制“互联网+政务”发展的阻碍。张慧(2017)在《“互联网+政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