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后进生的的转化所谓后进生,就是班上学习落后,纪律较差等等的学生。而且有的后进生生活习惯、个人性格也存在问题。常常给学校、老师带来很大的麻烦。但是作为教师来讲,一个班级的学生总会有优秀的跟后进的。优秀的学生自然不用老师多费心思。但是对这些后进生的教育,难度就显得非常大。而这也是对老师责任感的考验。当然,每一个后进生的情况都不一样。而且并不是一差都差。有的学生可能思想品德优良,但学习成绩不是很好;有的学生学习好,思想好,但心理素质不好身体不健康;还有的学生品德跟学习都很差,尽管这样的学生是极少数的,但却是老师工作的重点跟难点。我认为要想转化后进生应该先从根本抓起,先弄明白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其实从心理方面来讲,后进生是耐挫能力相对较差的人。人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人所有的知识和经验都是在后天学习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受到很多的挫折,有些学生可以承受这些挫折,鼓起勇气及时纠正错误,那么这种学生的耐挫能力就很强。而有些学生经受错误以后就灰心丧气,不敢或不想重新尝试他们就没有改正错误,学习新知识的勇气,那么他们的耐挫能力相对较差。举个例子: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很简单的单词考试面前,学生的表现就很不一样。有的学生对于不会的单词就多写、多念、多背,慢慢的总会记住。而有的学生则不然表现出来烦躁、厌倦,慢慢的就会产生抵触心理。实际上犯错是学习的必要过程,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都会犯大大小小的错误。有的学生可以承受并改进错误,慢慢的态度变得很积极,学习成绩逐渐好转;有的学生则难以承受失败的打击,思想变的消极,最终学习效果很差,慢慢的就沦为班级的后进生。通过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跟发现,我觉得后进生的形成有两种。一种是学生非常努力的学习也改变不了自身的知识水平,尝够了失败的痛苦,产生消极的、厌倦的情绪,最终变成后进生;还有一种就是学生平时的学习状况较好,一到考试就紧张,发挥失常,产生挫败感,慢慢对自己的学习产生怀疑,丧失信心,成为后进生。然而后进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的越变越差,有的则由差变好。这就要看老师的工作能不能对这些后进生产生“化学反应”。针对每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且更正过来,让学生朝好的方向发展。有的后进生恨自己笨。往往他们是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而且也很努力,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慢慢对自己失去信心。而且这种心理容易产生对班级里其他同学的嫉妒,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生活。这样教师就应该特别注意梳理。有的后进生存在“混”的心理,认为学习不重要。往往这样的学生一般家庭情况较好,没有生活跟就业的压力,除了学习其他的都很热衷。在学校混到毕业拿个文凭就可以回家交差了。也有的后进生智商很高,一度学习成绩也较好。但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有外界的干扰,学习成绩就直线下滑。每到公布成绩的时候,就开始后悔,慢慢的对未来就没有了方向,感到彷徨。而有的学生是因为家庭的原因,不能提供很好的学习环境而灰心。认为学习不好不是自身的原因,认为前途的昏暗的,心灰意冷,最终选择放弃。还有的学生是因为跟老师较劲。因为老师的误解或者批评而愤怒,产生一种对抗的心理。还有就是因为家庭的变故或者父母的粗暴打骂导致学生心理扭曲、变态。产生一种想毁掉自己的学业来让家长受到伤害的念头而这也往往酿成苦果,造成极大的损失。由此可见转化后进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不能太过着急,要掌握方法,巧妙的与学生沟通,解决问题。一般来说,教师的笑容以及关爱都比较倾向于成绩好,聪明伶俐的学生。因为学生的成绩就是老师的业绩,学生需要,老师也需要。所以一般教师都是不太会喜欢后进生的。但越是这样,对后进生越是不利,老师工作起来也就更不顺畅,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无论是成绩好的学生还是后进生,老师都要一视同仁。以诚待人,以诚取信。虽然老师跟学生之间不论从知识上、地位上还是年龄差异上都有差距,但是只要真心的对待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跟生活,慢慢的学生就会愿意接受你的教育。只有学生相信老师,老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跟教育。从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