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参赛的课题是《邹忌讽齐王纳谏》。首先我来说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是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明白邹忌劝说艺术,及齐王纳谏而使得国势强盛的意义,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篇文章文字易懂,语句流畅,人物生动,故事性强,便于课堂上反复诵读;文章中还出现了许多典型的文言句式和语法现象,也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因此,它在本册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是重点讲读课文。根据课标精神及课文内容,结合学生特点,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理清故事情节,把握邹忌、齐王两个人物形象。3、认识古代纳谏除蔽、修明政治的道理以及故事的现实意义。其中,教学重点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难点是对故事情节的梳理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将主要采用朗读法进行本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进行学习,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五个教学步骤:一是运用古语“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反向思考:“如果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岂不更好?”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1二是检查预习情况,包括朗读课文、一词多义辨析、解释重点文言词句等。三年级的同学们已经完全有能力自主完成这些任务,但老师要落实检查,并着力强调难点和易错点。第三步是通过讲“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来整体感知文意。先指导同学们齐读课文,边读边理解文意,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选代表讲述。这样,我通过讲成语故事,实际上已经完成了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的任务。第四个步骤是精读课文,品味探究。这是本课一个很有分量的环节。我设计了一个大问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并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这个问题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所以,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讨论、交流时间,把自主学习活动推向一个高潮。教师要巡回指导,注意肯定与鼓励学生的独特见解。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强化理解,也是对故事线索的全面梳理,还将完成对人物形象的准确把握。我的板书也将主要突出这一块的内容,起到强化作用。第五个步骤是拓展与总结。让学生先找历史上关于进谏的正面和反面的故事,再说出学习本课得到的启发。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把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并且从古典文化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最后总结并布置作业。说课完毕,开始讲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