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专业化发展之路管窥郝名光多年以来,中小学校长的角色定位比较模糊,在职业方面,其承担着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的多重义务,在待遇和权利方面等同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很多校长在担负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经年累月忙于应对纷繁复杂的事务,整日忙碌,超负荷运转,成为典型的事务型、劳务型校长。基于此,居于基础教育发展最前沿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显然不适应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新的教育形势呼唤建立一支职业型、专业化的校长队伍。我们要从传统中走出来,从琐碎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重新定位走职业化、专业化道路,然后在这种艰难选择中迈步,在挑战自我中获得发展、更新、超越和完善。一、要扎得深些,勤学敏思,融会贯通校长职位具有多重性、综合性等特点,对其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业务能力素质乃至身心健康素质,要求特别严格。做为一名校长,首先应该勤于学习,与书为友,与大师对话,不能达到学贯东西,也必须向学识渊博的目标努力。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而校长就是学习活动的领跑人。更重要的,校长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是一名独立特行的思想者。古人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现今学校,人多事杂,而且校长事事都是第一责任人,苦了校长,累了校长。但我们不能以此为由,拒绝思考。一位管理者,在想就是在做。有了思考,做少就是做多;没有思考,做多也是做少。校长越是千头万绪,责任重大,越需要动脑筋去选择做正确的事情;学校越是人多嘴杂、事务纷繁,越需要动脑筋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学校成员的思考,从而凝聚人心,形成共识,协调众人,齐心协力把正确的事情做好。只有做到勤学了,善思了,我们的校长才会融会贯通,成就专业。我们要扎得深些,在学中思,在思中学。运筹帷幄,三思而行,对学校的未来进行长远思考;长袖善舞,令行禁止,对学校的适应性进行审慎思考;高屋建瓴,超越经验,对学校的发展特色进行深入思考。勤学苦读,获取理论;深思反思,走入实践。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没有思想就没有行为,就没有教育。”让我们挤出时间来学习、来思考,这样就会达到融会贯通,成为校长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二、要走得近些,以人为本,致力沟通在倡导建设和谐校园的今天,“服务是校长工作的宗旨,合作是校长工作的保证,人本是校长工作的基石”,我们要走近师生,真正关注师生的利益与追求,尊重师生的选择与需要。校长要成为专业型校长,必须具备较高的领导力。而我们的现状是,基层校长管理能力有余,领导能力不足。校长的领导力有三层境界:事务管理、制度管理和人文(使命)管理。人文管理关键在于强调“服务”和以人为本,突出对人性的尊重,对师生主体的尊重,而这又构成了“校长专业化”新的内涵。校长的管理风格和管理目标需要从传统的“事务控制型”转变为“资源服务型”,要扮演“仆人式的领导”的角色,学会弯下腰,学会倾听,学会包容,多一些双向沟通,多一些平等对话,多一些换位思考。一句话,通过人性化管理,把尊重、理解和关心师生作为校长工作的基本准则,择善而从,择真而立,兼容并蓄,胸怀博大,这样的校长才是一个具有较高领导力的真正的专业化校长。校长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凭借对全体师生的理解与尊重,凭借共同目标激励下的情感共鸣来赢得师生行动上的服从。因此,专业化较长更像是一个乐团的指挥,只有在与师生的和谐互动和共同创造中才能演奏出充满激情、富有生命力的乐章。三、要放得开些,取长补短,对外联通校长的内外协调职能至关重要。当今社会是对外开放的社会,办好学校、办好教育也离不开对外开放。要做专业化校长,其对外协调能力的提高更趋迫切。首先是“走出去”,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凭精诚所至,为自己所用,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取长补短,让寸进尺。经常开展校际考察、交流活动,经常参加校长提高培训、专题研讨行动,经常请教教育专家、知名校长,经常到相关单位和部门横向联系,主动攻关,为学校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诸如此类,校长就能经风雨,见世面,获得发展,得到成长。其次是“走上去”,真心打动领导,争取政策扶持。四面方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