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形的转动与缩放》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想象力,观察能力,审美观,动手能力,合作能力。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思维创作能力。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二、重点和难点及其确定的依据重点:掌握对图形转动的操作。难点:图形翻转和旋转概念的区别。三、说教法及其确定的依据这节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等。本课就是带领学生进入一个的情境,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文件的启示下接受一个个任务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申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结合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整合),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完成这节课的内容,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五、说学法及其确定的依据在这节课中,学生主要采用的学法是模仿性学习和自主探究学习,体现“接受任务——探究学习——尝试操作——综合运用”的过程。在信息更新如此快的时代,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充分考虑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和多媒体。我们把信息技术、多媒体作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工具,但绝不是惟一的工具。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引和“帮助软件”的提示下完成这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课堂讨论、同桌同学相互帮助等方式,自我探索,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融合,发展能力,训练思维。六、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内容和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教学流程如下:(一)激发兴趣、布置任务;教师应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形象、逼真、多形式、多侧面地把知识舆给学生,变抽象为具体,突出重点,化解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探究学习、落实任务;(三)联系生活、拓展知识七、设计理念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同时注意了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学科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并通过同学间合作学习、利用课件学习操作技能,使他们在不间意间学到了知识。3、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节课中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来设计自己想象的事物。在探究中,学生会很惊讶的发现生活中的美。八、板书内容:为了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清晰地反映给学生,我设计了板书,内容扼要,层次分明,层层深入,使学生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