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生本教育荆志强在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师上课满堂灌,课后作业成堆,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的现象,其结果是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家长心里忧,效果不理想。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践中,我有幸结识了生本教育的创始人华南师范大学郭思乐教授,在郭教授生本教育理念影响下,我大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变以教师讲为主为以学生的学为主,尝试生本教学。两年多来,郭思乐教授多次亲临我校指导,我的教法深受学生欢迎,高效轻负的愿望基本实现。我的做法在全国各地引起较大关注。全国各地数以万计的教师前来观摩我的课堂教学,我也应邀赴20多个省区作了200多场报告,反响热烈。一、把学习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只要得到科学的启蒙教育,学生就可以学而知、学而能。郭思乐教授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启发我,教学中必须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不仅仅使学生乐于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更要使学生善于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我在每一节课前编印好“预习提纲”发给每一位同学,要求学生课前梳理相关基础知识,并独立完成提纲上的训练题。上课之前我先充分浏览学生初步完成的预习提纲,了解学情并及时返还给学生,供学生上课使用。课堂上,我把讲台让给学生,由学生自由上讲台展示,师生共同边讨论、边总结、边板书。让学生把课前完成的学习提纲在投影仪上交流,讲述他们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实际上这是学生在理解书本的基础上的展示,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交流平台,原来老师平淡的知识点陈述过程成为学生生动而有价值的学习体验。如果学生乙认为学生甲在投影仪上归纳的知识不完全或解题的结果不正确,可以径直走上讲台展示自己的归纳或结果,如果学生丁认为学生丙的阐述欠妥,也可以陈述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只要有不同想法,都可以自由上台发表,在唇枪舌战中去伪存真,在热烈交流中集思广益。遇到疑难杂症,教师也不急于抛出巧思妙法,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自主走出困境。在学生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只是适时介入,指点迷津,发挥引而不发的作用,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实践中学会思考。我要求学生展现思维过程,多问几个为什么?充分揭示思维动机,让大家从不会到会,从没有头绪到思路逐渐清晰,求解问题的来龙去脉。在经历艰难的探索中取得的成果,往往容易在大脑信息库中铭刻,而唯有如此磨练,再碰到陌生问题时,才会左右逢源,应变自如。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不是拿真理来说教,而是要引起学生智慧和心灵的碰撞,激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日常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不会的学生有求知欲,会的同学有表现欲,教师不教而教,仅在关键处点拨。总而言之,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便充满活力,传统教学就像一列火车,全部车厢都靠车头带,而生本教学全班就像动车组,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原动力,大家齐发力,动车跑得快。一个老师没有三头六臂,更不是千手观音,只有全班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挖掘出来,才能收获丰硕的成果。二、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应试教育单纯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偏面追求短期效应,导致教学急功近利。在生本教学中,我实行自评、组评,班评、师评相结果的综合评价,并使评价伴随教学过程随时进行,从而引导学生由关心分数、名次,转变为关注学习方法、过程,关注知识获取和能力提高,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心态,积极投身学习活动。(1)自评学生及时反思学习的状况,找出存在问题,积极弥补不足,改变了“学而不思则罔”的现象。(2)组评成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活动,每个学生都隶属于一个学习小组。有了问题首先在组内讨论,通过组员之间的互帮互学,互助共进,在取长补短中进步。(3)班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活动由班级设立的裁判员给予评价,学生认知中出现的谬误,漏洞则可以及时得到纠正,完善。学生有精彩的方法,别的同学往往会报以热烈的掌声。记录员予以加分记载,作为平时成绩的累计。大家的掌声是有效的鼓励,成就感会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的兴趣更浓厚。使教学过程成为源源不断激励学生发挥自己最大潜能的过程。这样的机会对于全班同学是平等的,他们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找到自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