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能力目标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德育目标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2.分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投影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1.学生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字词。(1)注音:阔绰(chuò)羼(chàn)绽出(zhàn)拭(shì)2.学生自由诵读全文,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1)孔乙己的特殊身份(2)孔乙己的地位(3)孔乙己的结局教师提示:(1)概括孔乙己特殊身份的语句:“孔乙已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句中“站着喝酒”表明孔乙己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和短衣帮一样;“穿长衫”表明他不愿与“短衣帮”为伍,硬摆读书人的架子;“唯一的”点出了孔乙己的特殊性,他与上层人、下层人都有距离。(2)点明孔乙己地位的语句:“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的存在只是为无聊的人们提供一个取笑的对象。说明孔乙己地位低下,境遇凄凉。(3)反映孔乙己结局的语句:“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示是“我”的猜测,但孔乙己当时已无力维生,加上二十多年也没有见到,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是活不下去的,所以用“的确”表示“我”猜测的结论。3.请学生理清小说情节结构,并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活片断。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六个生活片断是:(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了新伤疤;(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3)孔乙己为偷书作辩解;(4)孔乙己教小伙计识字;(5)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6)侧面交代孔乙己被打断腿。4.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1)填写下列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投影穿长衫好喝懒做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偶有偷窃从不拖欠酒钱屡遭冷遇想和人交流无人关心、可有可无(2)深入探因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孔乙己“穿长衫”是因为他追求功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孔乙己“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孔乙己“好喝懒做”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陶,好逸恶劳。孔乙己“从不拖欠酒账”说明他质朴、忠厚。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孔乙己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孔乙己“热心教伙计‘茴’字写法”表明他的空虚、无聊、迂腐。孔乙己“遭到冷遇”表明他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孔乙己“使人快活”表明他地位卑下,已沦为笑料。孔乙己“无人关心”表明他结局可悲。(3)师生共同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地位低下但追求功名,穷困潦倒但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而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