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是一个压力来源广,压力强度大的特殊职业,过多过强的职业压力,极易造成教师身心疲惫,教学能力下降,对学生的心理援助、管理指导等精神维持能量低下,进而出现教育、教学方法不灵活或失常现象。教师是学生心智的培育者,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创造出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愉快接受学习。反之,教师的心理问题会导致产生紧张压抑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丧失学习的激情。因此,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十分必要,给教师心理减压刻不容缓。一、“政策——松绑”减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管理体制与人事制度是缓解教师心理压力的重要方面。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决定了教师工作任务的繁重和艰辛,特别是中小学教师。下面列举一位小学教师一日生活时间表,让我们去感受那流水般的生活节奏吧。早晨5:50起床;6:20早操;6:50晨会;7:00早餐。上午7:40准备上课;8:30上课3节;11:50午餐。下午13:00午休半小时;14:00备课;16:00改作业;17:00晚餐。晚上18:00辅导自习;20:40在家改作业,处理家务;23:00休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份时间表,让人有透不过气的感觉,但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则是天天如此、年年如此。除此而外,教师们还要参加大小会议,接待家长,应付各种总结和检查。双休日、节假日,也被“给学生补课”、“参加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学历达标进修”所占用。最令教师感到紧张、烦心的是,他们还需在繁忙的教学之余挤出一定的时间去应对教育人事部门组织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英语等级考试”,还要撰写教研论文,因为这些“硬件”不达标,都会影响教师的“评优”、“评职”。谈到这里,大家不妨想想,在这种紧张情况下工作、生活的教师,怎能身心不疲惫、怎能不产生职业倦怠。教育人事部门,依据相关政策对教师提出一定要求,无可厚非。问题是出台的政策也好,要求也罢,一定要符合各级各类教育的实际,要考虑它的合理性和存在价值。教师的职业是培养人的活动,只要他们尽职尽责,倾注爱心,较好的完成了工作任务,就是称职的、合格的。因此,完善教育管理体制和人事制度,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规定,给教师“松绑”减压非常必要。通过政策导向,引领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避免出现“应付主业,关注副业”的不良二、“社会——支持”减压当今,教师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作用受到了空前的挑战。虽然国家大力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但现实并非如此。在“只有不称职的老师,没有不合格的学生”论调下,教师面临着诸多不应有的指责、不公正的评价。学生成绩不好怨老师,学生品行不好怨老师,学生出现不安全事故怨老师,甚至学生走向社会出现违法乱纪也归咎于老师。教师劳动的复杂度、繁重度、紧张度比一般职业大得多,但不被人们所理解、同情,社会地位依然低下,教师被侮辱、被殴打事件仍不断发生,时有耳闻。难道教师平日的教学活动真是出现了差错,引发了大家的不满和憎恨?事实并非如此。古今中外,作为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品学兼优、身心健康、有所作为、概无例外。他们为学生的品行差而担忧,为学生的学习成绩差而着急,他们不是父母胜似父母,这是教师“良心”的体现,也是职业道德的要求。然而这种善良的用心,几人知晓、几人同情。假如人们看不到这一点,体会不到教师的辛苦,把孩子的表现简单的与学校、教师挂起钩来,忽视社会、家庭的影响,忽视孩子的努力程度,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极大的不公。教育行业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行业,影响面较大,关注的人多,应努力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人们在关注、看待教育时,要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看待教师,对教师少一些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点怨恨、多一点支持。只有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大家都来关心教育,支持教育,才能为教师营造宽松的工作生活空间。三、“学校——关怀”减压当今多数学校,为了取得好的教学效果,采取了许多方法:有的将考试成绩与教师的“评优”、“晋升”、“晋职”、“奖金”挂钩;有的管理制度烦琐,致使教师“眼睛一睁,忙到熄灯”;有的采取综合考评末位淘汰制;有的教室里装有摄像头等。这种做法正确吗?有的同志认为,就应这样,只有这样管理,才能管住教师,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打造名师名校。但我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