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为了切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在客观上对现行课程进行改革。指出了课程改革的问题:“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同时又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不准挤占体育活动时间和场所。”这里反映了深刻的、更新的理论思想,给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为此教育部体卫艺司强调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研究制定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体育、艺术标准,建立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科学的课程体系”。就高中体育课程扩展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提出几点思考。1、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有关的几个概念的理解学校体育:是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组织开展的一切体育活动的总和。包括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早操、课间操、课余体育训练、学校运动会和体育节,以及学校组织的其它体育活动。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为实现除课余训练外的学校体育目标而选择的体育内容总和。它包括体育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体育课:通常指每周两节或三节体育课堂教学,是实施“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形式。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必然延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校外体育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自我锻炼能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它已不再拘泥于原来只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的体育课,而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学校体育功能的拓宽,由原来每周二节体育课变成由体育学科课程教学活动和非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以及健康教育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整体,如果单靠体育学科课程的教学是无法实现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必须实行课内外教学一体化,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行为一体化,确保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锻炼,才能真正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2、对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课程结构体系的变革。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是以课程目标为宗旨,以适应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求为依据来实施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和任务是:“坚定不移的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体育与健康学科则遵照体育与健康教育学科教学特点和一般规律,通过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具体三个方面:一是切实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二是掌握2~3个体育项目和一定体育基础知识、强身健体、卫生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技能,培养学生创造性参与体育活动、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保健能力;三是加深对体育的情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与良好的卫生保健习惯,为终生参与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实现上述课程目标,就必需对现有的高中体育课程结构体系进行改革。当然课程结构体系改革不是对以往课程结构体系改革的否定,而是在继承以往改革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与超越。使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娱乐有了时间、空间和课程的保证;使健康健身理论知识的传授、体育运动实践技能的培养和学生体能的发展能得到很好地结合;使学生能不拘于传统的体育课知识传递形式,能根据不同的需要加深对健身、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动的体验,发展个性、活跃身心、增进健康,培养学生自律、自强、自信和自我发展。两类课程相结合体系吸收了国外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又切中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结构的弊端,所以一开始就得到我国中、小学体育教育界的重视。我们认为到现在两类课程相结合体系理论仍然是我们思考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依据。如新构建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可以以如下的结构形式出现:3、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对健康教育教材定位的思考。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