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歌曲《思乡曲》的创作与演唱特色——来源于《声乐助手》《思乡曲》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首采用传统技法的经典艺术歌曲。艺术歌曲相比声乐中的其它歌曲类型有许多不同之处,它讲究“音中带诗,诗中含音”。音乐与文学,特别是诗歌文学的高度完美结合是艺术歌曲的完美体现,正如古人所云:“红花虽好,尚需绿叶陪伴”,贵在二者融为一体。抗战时期的艺术歌曲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依托抗日战争的时代大背景,借景抒情,深刻反映当时背景下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导致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从而产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并激发群众的抗日热情和斗志。抗战时期的歌曲曲调各有特点,曲风也不尽相同,有的曲调优美、抒情,如《长城谣》、《歌唱二小放牛郎》;有的曲调刚劲、坚定,如《游击队歌》、《歌八百壮士》;有的节奏分布均匀,进行曲曲风,歌词通俗易懂,易被大众接受,如《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也有的曲调柔弱中带着壮烈,诉泣中藏着愤恨,如《松花江上》、《风云儿女》等等。抗战艺术歌曲的伴奏形式多为钢琴伴奏,有的曲式较复杂的也需要交响乐伴奏的介入,进而烘托出歌曲的氛围。声乐曲《思乡曲》是夏之秋先生于抗日战争初期途径澳门为抗战募捐时所创作的抗战艺术歌曲,在抗战歌曲中极具代表性,尤以丰富的情韵著称。1997年7月1日首都北京喜迎香港回归的主会场上,由6000人组成的合唱团,在1500名乐手的伴奏下,演唱了这首《思乡曲》,然而在如今和平年代的大背景下,听起来却别有一番滋味——让人在欢呼雀跃之余,铭记那段饱含血泪的屈辱历史。《思乡曲》是一首经久不衰、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被作为必修曲目记录修订在了全国高等师范音乐专业声乐演唱的教材当中。从曾经的抗日战争到如今的社会主义新时期,《思乡曲》的歌曲价值没有因时间的洗礼而“褪色”,《思乡曲》的教育意义没有因岁月的考验而减损,而是在广为传唱的过程中历久弥新。一、写作特色1.创作背景之所以说《思乡曲》创作背景独特,其创作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全面抗战以后,我国音乐在特定的形式下分别在三个被阻隔的、并峙的区域里发展。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战胜利后各解放区的音乐生活,在各地党和新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支持和响应下,面貌焕然一新。这时,沦陷区和国统区的音乐活动则显现出复杂和艰难的状况。然而,法西斯统治的任何倒行逆施都不可能阻挡坚持抗战、争取民主的时代主流。人民发自内心的歌声,已不仅是苦痛和愤怒的呐喊,而且有了黑暗总将过去,光明就要到来的坚定信念和必胜斗志。随着抗战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群众歌曲的主题很快地集中于激励全民投入抗战。为了支持抗战,夏之秋先生在远赴国外为抗战募捐时途经澳门,偶遇一位卖唱艺人,其即兴演唱的曲风和曲调深深地打动和感染了夏之秋,他想起了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家园,并以此为题材,经过细致地整理、改编,后由合唱团会计戴天道填词,在1938年创作完成了这首《思乡曲》。2.结构特色《思乡曲》描述了一位从战火中逃出敌人魔爪的同胞流离失所、流浪他乡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他在夜深时刻想念故乡的深切心情。歌曲结构分明,布局严谨,手法简洁明了,旋律朴实无华,表达了真挚、深刻的思想感情。歌曲采用了分节歌式的民歌小调,主题为起承转合的四句体乐段,中间部展开主题材料,并转到了下方三度的远关系调。第三部分以鸳鸯的形式再现了歌曲主题。四个乐段构成了歌曲起、承、转、合的整体结构。五声音阶为主体的旋律,和谐、平稳地镶嵌在歌曲中,凸显了深切思念的音乐形象。第一、三乐句以大三和弦为骨干音,显得明亮、有力度;第二、四句与第一、三句形成对比,体现抒情、忧郁的意境。悲而不哀的音乐情绪,让人产生了一种生活在希望中的感触。第一个歌唱旋律的主题从歌曲开头出现,连续两次唱出E大调的旋律;自第25小节进入第三段时,转到了C大调上,形成歌曲高潮段落的第二个歌曲旋律;自第39小节又回到了E大调上,把第一个歌唱旋律主题再现一遍并结束全曲,第四段再现了第一段的音乐,使人更感到游子静夜思乡的深沉、惆怅的心情。3.调性特色调性的转换使歌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