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4日基于“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的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设计者信息】学校广州二中苏元实验学校姓名陈燕联系电话13631440824E-MIAL1050551531@qq.com授课班级(2)班八年级课题名称:18.1.2三角形中位线学业水平达标要求(高层次包含低层次要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第2节第3课时新授课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性目标(含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点课程标准广州市评价标准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探索并证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探索中位线性质定理的证明,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理解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掌握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能应用三角形中位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与计算。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发展推理论证的能力体会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在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体验数学源于实际,用于实际,感受学习的价值,培养学生自觉性和数学应用意识。探索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过程,在观察、归纳、推理活动中培养数学兴趣和合作学习能力,在探索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材分析(含重点)三角形中位线是三角形中重要的线段,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是一个重要性质定理,它是前面已学过的平行线、全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知识内容的应用和深化,对进一步学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常应用再在判定两直线平行和论证线段倍分关系。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及应用中,处处渗透了化归思想,它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无论在今后的学习还是在科学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有着积极的意义。学情分析(含难点)就学生状况来说,本班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喜欢老师用点拨式的教学方式,喜欢思考和讨论;所以对于本节课中的难点理解突破应该不是大问题。但是由理论总结归纳规律的能力不强,所以要注意引导。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也有一定的难度,要调动学生相互交流,从而让学生在由合情推理向演绎推理的过渡阶段,合情推理的说理更加透彻。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定理的推导及运用。策略及其说明(含媒体应用)本课设计根据《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理念,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层次的问题或教学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在前面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了一定的合作学习的经验,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经历、猜测、证明的过程,我采取:启发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我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比较、分析和总结,使学生充分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设计】环节(时间)教学活动过程设计设计意图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2′)如图,△ABC中,D、E、F分别是AB、AC、BC的中点(1)连结顶点A和对边中点F,线段AF叫什么?(2)连结两边中点D、E,线段DE叫什么?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回答问题在本环节,让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学生会发现有3条是已经学过的中线,有3条是没有学过的。最终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也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三角形的中位线。这样做,既让学生得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又让学生在无形中区分了三角形的中线和三角形中位线1环节二(18′)1、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如图,DE、DF、EF是△ABC的中位线.跟踪训练:①如果D、E分别为AB、AC的中点,那么DE为△ABC的;②如果DE为△ABC的中位线,那么D、E分别为AB、AC的。思考:三角形的中线与中位线的联系和区别?2、拼图活动,探索定理的证明问题1:沿着三角形的三条中位线,将三角形剪成4个小三角形,你发现这四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问题2:将4个三角形还原成原三角形,DE和第三边BC有没有什么关系呢?(通过对应边和对应角关系得出)问题3:要求只移动一个小三角形,能否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如何操作?简述证明过程。3、证明、明确结论已知:如图,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证明:延长DE至F,使EF=DE,连接CF AE=CE,∠AED=∠CEF,∴△ADE≌△C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