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来孕育用真情来浇灌使营养更丰富林甸县第二中学刘凤莲语文对学生的滋养源于生活的哺育,源于用真情来浇灌.刘国正先生说过“在课外的天地里,学生得到语文训练的机会很多很多,是课内所不能比的。”吕叔湘先生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有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可以学习语文。可惜的是,学习语文的最广阔的天地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人为的封闭。”刘国正先生把学习语文的天地概括为三个层次:课堂、校园、家庭和社会。课内外衔接,把课外看成另一块不可缺少的语文训练的阵地。我们要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注意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让生活来孕育情感。培养学生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所谓“感受”,就是指人的感官受到外界形、色、音响、气味等各种刺激后所产生的一种与客体刺激相应的心理活动,如情绪激动、心情舒畅、思想领悟等。它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是因人而异的。比如对于海鸥这一动物,在高尔基的笔下是:“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呻吟着,——呻吟着,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作者借海鸥抨击了见风使舵、害怕革命的资产阶级,显然是贬义的。而我们商店里有海鸥牌洗衣机、海鸥牌电风扇、海鸥牌洗衣粉等以海鸥命名的商品,无疑又是褒义的,这就是感受的不同,文章离不开生活感受的孕育。有生活感受,才能写出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新颖,有“个性”;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起这样的信念:生活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感受的,都是可以让我们捕捉到有用的东西的。同时,要求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无论是在校园生活中,还是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都要有感情的投入,都要五官开放、心官激荡地参与而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的启迪,即在感受某一事物的时候,融入某种有本质联系的思想(精神),是感受的一个基本要求。同时,全身心地感受生活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能够领会到生活的启示,还在于它往往能激发灵感,产生非吐不快的写作冲动,而这种冲动正是成功的标志。课文一经选定就成了封闭而又相对自足的系统,如果不以相应的现实生活材料作为铺垫补充总是显得有些突兀单薄。明人有一副对联叫做“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现在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和促进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而不是躲在书斋里皓首穷经应付考试的蠹虫,所以更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我常和高年级学生谈起老一辈人艰苦创业的历史、培养学生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深厚情感,也说到大使馆被炸、贸易不平等、日本篡改历史的教科书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甚至厦门远华案、綦江彩虹桥,丑陋与黑暗也是一面镜子,揽镜自察、反躬自省,懂得要有责任感、原则观念。培养学生间接感受生活的能力。1“间接感受生活”,顾名思义,就是通过书刊、电影、电视等媒体来感受生活这也是一条感受生活的重要途径。下边就阅读书本方面谈谈。“书是有字的生活。”只要学生设身处地地带着相应的情感去阅读,去再现书本借助文字所表现的生活情境,就一样能够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读杜甫的《春夜喜雨》,就可以体味诗人见春来草木繁茂,生发恨别之情;听无声春雨,想到满城春色,喜上心头。读巍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脑子里要像过电影一样再现当年的壮烈场面,体会从中表现出来的对敌人刻骨仇恨的阶级感情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一句话,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文章中所写的人、事物感同身受地体会与领悟,对文章中可喜可悲、可爱可憎的人和事动真情,把自己融入文章的人物当中去体验,融入文章的情境当中去领会。学生在间接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极可能由于再现了各种各样的生活情境而触发了文思,催动了写作的激情。在这种“自然而然”的情境下写文章,就往往能够一气呵成,有血有肉。也会让学生对社会更了解,我们老师就不必整日慨叹现在的孩子缺少真情。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学生对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