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导入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绘画方面,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定风波苏轼诵读课文,积累诵读课文,积累感悟感悟朗读的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1、读准字音同行xíng吟啸yínxiào芒鞋máng料峭qiào萧瑟sè一蓑烟雨suō2、读出节奏3、读出感情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苏轼鉴赏词作点拨方法1、知人论世;2、找意象,理解象征义;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的词;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或启迪的东西;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6、分析表达技巧。解读小序了解背景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思考:小序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故,交代写作缘由。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知人论世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即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到黄冈的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城东南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整体把握初步鉴赏(一)疏通词意上片:不必去理会那穿林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着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怕!我披着一身蓑衣,只管在风雨中过上它一生。下片:料峭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微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殷殷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二)整体感知1、这首词的主旨句应该是在哪里?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2、如果把全词浓缩为一个字或一个词(词组),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词中的主人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请你用一个词概括。明确:沉着、豪迈、随意而安、通达合作探究重点鉴赏1.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雨,苏轼是如何做的呢?2、作者为什么说“竹杖芒鞋”比“马”轻?这里的“竹杖芒鞋”和“马”有什么深刻含义?3、“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是否只指自然界的风雨?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和给我们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