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递进教学在初三年级耐力跑中的运用从实际出发原则,是体育教学原则之一。它要求体育教学的任务、内容组织教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都要力求符合学生的年龄、性别、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和身体发展的水平,以及学校的场地、设备、器材和地区季节气候等实际情况。这一原则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也是组织实际教学工作所必须的,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1、体育课中经常出现一些“吃不饱”和“受不了”的现象,教学任务难以圆满完成。究其原因,除身体素质情况参差不齐,单就教学角度而言,存在着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起点适中的问题,因为一个组学生的实际程度是多层次的,教师以哪一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作为出发点,讲授课的内容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在备课选择教法时,尽量能因人而异,按照不同学生的现有素质状况以及实际接受能力,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制定出不同的教学方案,分类推进,使各个层次的同学都能学得懂、掌握好并会用,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2、分层递进教学符合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有利于因材施教,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由于学生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个体差异很大,如身体健康状况有优劣,身体素质有强弱,认知水平有高低,运动基础有好差,就是心理素质也因人而异,各不相同。通过谈话,观察、查阅资料、测试等了解方式,全面地了解学生情况,如身体发育、身体素质、生理机能、运动能力、智力、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等多方面。由于分层恰当,对实验组的成绩提高,起了关键的作用。3、从实际出发,就必须面对现实。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完成不同的运动负荷。运动基础好的多“吃”一点;运动基础差的少“吃”一点。使他们达到同一个目标----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了合理的运动负荷,对运动基础好的同学“吃不饱”,负荷不足,不能引起生理变化,不会提高耐力水平;运动基础差的“受不了”。负荷过量,则会引起伤害身体、伤害心理。4、分层递进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有差异,教学目标的过高或过低都会对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影响,甚至变成一种阻力;分层施教的教学目标,要求切合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合理地划分教学层次。而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教学分组。它是将学生影响教学的若干相关因素,彼此递进的关系划分成若干不同的群体。使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和这一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吻合,使每一个学生能在教师的安排下参与适合自己程度的学生内容和锻炼方法。不能把划到低层次的学生称作谓“差生”。各层次学生应一视同仁。尤其是低层次学生。更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要我练”转变为“我要练”,用递进方法,调动学生们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对练习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更深刻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通过在教学中观察,分层的学生练习积极性明显优于不分组的学生。因为分层的学生,他心中有个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心理上有一个内在驱动力,练习过程中不马马乎乎,不偷懒。学生达不到目标的还要主动加练,在班集体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实践告诉我们,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每一个学生都是有发展潜能的,因此教学中形成了一种促进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机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各层次的学生各有所长,相互弥补,互相帮助,形成合作学习的气氛。而不分组的常规教学由于大部分学生缺少内在驱动力,尽管老师加压、批评,练习中还存在不认真、怕吃苦、偷懒的现象,一致影响了一批运动基础好的学生的积极性。5、分层递进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各层次的学生有个认识自我、超越自我的意识,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都有进步。这是分层施教的精髓所在。“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由于分层施教目标、要求切合各层次学生实际,就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层次中学到应有的知识、技术,掌握一定的技能,让各人学有进步。分层递进教学有一个激励机制,低、中、高层次教学不是机械的分割教学,而是让每一层次的学生明确由低向高努力发展的关系。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向高层次发展,而不是局限于中、低层次。所以,当一旦完成低层次的学习之后,应努力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