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种到界》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内容是生物分类知识,这部分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很广,特别是对形态学知识要求很高;对生物进行科学分类属于专业技能,已经超出了义务教育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所以《课程标准》对相关内容标准定位为“尝试根据生物体一定特征对生物进行分类”,对学生的要求是在尝试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对生物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了解分类等级和基本单位,同时也为本单元后两章“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学习打下基础。2、教材特点及处理基于上述理由,对学生的分类技能不做过高的要求,也不要把过多的分类知识传授给学生。本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将这样定位:2.1学习目标:紧扣课本栏目,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生物分类有那几个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具有什么意义?”2.2教学目标:紧扣课标,教师自身把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说出生物分类的七个等级,弄清分类等级之间的大小包涵关系;(2)能概述分类的依据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对生物进行分类,能初步学会生物分类的方法;情感态度:形成保护生物的思想意识2.3.教学重难点重点:生物分类的七个单位名称及其包涵关系;难点: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二、说学情从学生知识结构来看,通过一年多对生物学的学习,学生从知识储备看,已经知道很多生物种类,初步了解了生物的形态特征、内部构造、生理功能等知识;从能力方面看,收集资料、整理资料、语言表达、与人合作等的能力已经大大加强。如果用生活中浅显的事物进行类比教学,如通过“写信封”活动类比介绍并使用“生物分类”概念是没有问题的。三、说教法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现行教学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因此,结合本节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预习,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展示为主,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四、说学法探究总是应该始于问题、终于问题的。本节课学生的学法采取如下思路:“提出问题――自学释疑――合作学习——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目标,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相互合作、交流展示等方式,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传递、迁移和建构。五、说教学流程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取高效课堂模式:情境引入→自主学习→分组展示→合作交流→知识梳理→达标评测等六个环节。1.情境引入为了快速引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兴趣,我采用这样的方式引入:首先回顾上节所学,巩固知识。然后由写信信封上地址的写法,引起学生兴趣。因为学生这时候都想把在语文课里学到的知识展示一番.“请大家在纸上写好通讯地址,然后我们看谁写的最正确!”学生写完后,我请同学说出他写的答案,然后表扬:“呵!”还真不错!紧接着导入新课:刚才同学们说的地址包括某省某市某县某镇某村某组等,其中的省、市、县、镇、村、组便属于行政单位,其实,除了人之外,其他生物也有“地址”和“门牌号”,不过它们的“行政单位”不是“省、市、县、镇、村、组”而是界、门、纲、目、科、属、种。今天我们学习生物的分类单位有关知识。板书:第二节从种到界2.目标展示请学生阅读课本如下栏目。“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生物分类有那几个等级?★对生物进行分类具有什么意义?”3.自主预习当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旦被激起,我便趁热打铁,让学生阅读课本101页—104页,完成“导学案”5个导学题让学生大致熟悉课本内容后,开始合作探究。。4.合作探究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为了突破教学难点知识和重点知识,我采用小组合作,各个击破的办法,完成导学案上的3个问题,然后由小组派代表展示,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的回答,自然效果是好的。问题:分析下列动物的分类上的位置,回答如下问题。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猫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