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再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路程问题)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利用路程、时间、速度之间关系,借助画示意图列一元一次方程解以现实为背景的应用题;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画图直观分析、探究发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结合实际,创造活跃有趣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学难点通过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知识重点从不同的角度来找等量关系,列方程。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当代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法国遇到一个很有名气的数学家,这位数学家在电车里给苏教授出了几个题目:问题1:“甲、乙两人,同时出发,相对而行,距离是50km,甲每小时走3km,乙每小时走2km,问他俩几小时可以碰到?”苏教授一下子便回答了,你能回答出上述问题吗?通过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分析问题[学生活动一]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观察分析,理解题意,弄清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全班相互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点评,引导分析,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画出示意图:引导分析:甲乙相遇时,他们共行的路程为。本题有哪些相等关系呢?从路程角度分析: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从时间角度分析: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如果设:甲、乙相遇他们的时间为x,此时相等关系:甲行走的路程+乙行走的路程=甲乙相距路程。即甲行走的速度×甲行走的+乙行走的×乙行走的时间=甲乙相距路程。则可得方程:5032xx/解:设甲乙相遇时行走了x小时,根据题意得:3250xx,550x,10x。答:他们10小时能相遇。此时教师再问:如果设甲行走的路程为xkm,那么相等关系是什么呢?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问题2:“接着这位数学家又说:一只小狗每小时走5km,它同甲一起出发,碰到乙时它又往甲这边走,碰到甲它又往乙这边走,问小狗在甲、乙相通过创设愉悦的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经历从多角度寻求相等关系的过程,在轻松欢快中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设置的两个问题,形成问题串,逐步深入,引导发现,通过提问,把学生逐步引入问题情境中,并且问题具有一定的梯度和层次,对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引导启发作用。培养其勇于探索的精神,画出相应的示意图解决问题是解应用题的一个重要手段,要使学生学会利用不同的示意图解决1乙甲50km遇时,一共走了多少千米?”在外国且又是电车上回答这个问题可有点难了,但是苏教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在下车前解决了这个问题,你知道他又是怎样解答的吗?学生继续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然后教师点评分析:画出示意图;(略)分析: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现在只需求出小狗走的时间,问题就解决了。小狗走的时间为多少呢?显然,小狗往返跑直到甲、乙相遇时才停下来,故小狗跑的时间就是甲、乙相遇前走的时间,问题由此应迎刃而解。解:(略)事情还没有结束,苏教授回国后把这个问题向他的学生讲了以后,学生又向苏教授问了几个问题?而苏教授也在很短的时间内回答了这几个问题,试试看,你行吗?问题3:学生A提出问题:如果甲、乙、小狗都从一点出发,同向而行,其速度皆不变,乙和小狗先出发3小时,甲再出发追赶乙,当甲追上乙时,小狗跑了多少米?学生分组讨论。由小组派代表发表本组的见解,然后教师点评分析:画出示意图;(略)分析:变换情境后,变成了什么问题?问题的等量关系又是什么?小狗走的路程=小狗走的速度×小狗走的时间,故关键还是求出时间,而这个时间就是甲追上乙的时间,可由下列追及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求得。甲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速度×甲追上乙行走的时间+乙提前行走的速度×乙提前行走的时间。问题4:学生B提出问题:如果甲、乙、小狗从同一点出发,同向而行,而甲先出发5小时,乙才和小狗一起出发,当小狗追上甲时,甲走了多少米?乙还能追上甲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