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括号》教学设计陕西宝鸡铁五处中学李宝祥(邮编:721006电话:0917-3322865)一、学生现状分析“去括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的第5节。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本章第一节《字母表示数》后,对字母表示数已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特别是经历了用火柴棒摆正方形的数学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结合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充分体现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过程。突出了学生对知识的发生及其发展过程的整体认识。学生天生就有一种追求完整,化繁为简的审美情结,也就是说:学生在合并同类项过程时在心理上有一种想去括号地冲动。因而不必担心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教师要组织学生立足基本知识点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他们体会每一个运算步骤都要做到有理有据的重要性。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和探索态度,相信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教学目标分析“去括号”是从已有的知识构建回顾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灵活地、创设性的处理教材的一节课。在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有“观察,分析,比较情景中的问题→建构数学模型→猜测→总结,交流→验证”的情感体验与经历。本节课由于其内容简单,大部分学生也具备独立探究去括号法则的能力,鉴于此,本节课除了让学生体验自主求知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信之外,还要充分发挥本小节教材大量的基本运算、严密的代数运算推理的特点。从注重双基、揭示知识发生过程着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学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突出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本课时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大胆去说,去观察,探讨,引导学生去发现、比较、猜想与归纳。注重的是学生自己探索性活动的投入程度和积极性,突出“以人为本,张扬个性”的教学价值理念。根据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去括号的必要性,能运用运算律去括号。2、总结去括号的法则,并能利用法则解决简单的问题。3、探索和寻求去括号的法则与合理解释,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提高1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愿望与能力。4、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体验只有用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才能学好数学的情感。三、教学过程与分析:本节课由六个教学环节组成,它们是:1、情境激趣,适时点题;2、对比观察,理解概念;3、合作交流,探究新知;4、验证新知,同化知识;5、双基训练巩固提高;6、师生交流,归纳小结;7、拓展思考、启迪思维。其具体内容与分析如下:第一环节、情境激趣,适时点题内容:给出教材上的问题情境,引导全班学生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不同解法、引导他们讨论各自解法的合理性。目的:在于从回顾已有的知识出发,遵从情景引入的理念,创设实际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体验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效果: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的同时,屏幕上辅助显示其形成过程,这样做巧妙地滲透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思考、观察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尽管观察的角度不同,但计算搭建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应该是相等的,但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表现形式呢?所以我们有必要对它们作进一步的比较。”同时板书课题。于是教学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学生因急于解决问题而进入了主动学习的状态。第二环节、对比观察,理解概念内容:师生一道继续上述问题的数学求解活动:运用运算律,化简上述答案,并作比较。目的:经过师生交流,屏幕显示两道运用运算律化简的例子,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体验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字母可以表示数,运算律对于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运算也适用的道理。目的在于借助运算律化简,得出几种不同的表示火柴棒根数的结果是一致的,从而为归纳去括号的法则作铺垫。效果:本环节从过去所熟悉的运算律入手,师生共同交流较为充分,在互动的过程中不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