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三个读懂不久前,在衢州举办的“全国新世纪版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上,北师大教材副主编张丹和特级教师朱德江老师对三个读懂进行的解读,整理如下:一、读懂教材:1.北师大版教材副主编张丹老师说:读懂教材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读懂教材是使用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1)要用整体联系的观点读教材;(2)要持课程改革的理念读教材;(3)要怀着质疑好问的态度解读教材;(4)要抓住数学的本质去解读教材。2.如何具体地读懂一节教材?(1)读懂问题情境;(例如:课例中的主题图、试一试等等)(2)读懂每一道习题;(怎么解决?学生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还有更好的方法吗?)(3)读懂教材内容的结构;(4)读懂教材的呈现方式;(5)读懂教材的旁注、留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改变教材。北师大版的教材都是以情境来展示教学目标的。它给了老师更大的研读教材的空间,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挑战。教材上的每幅图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和目的,做为教师,只有把它研读透彻,才能明白其中真知。但是,最好是利用教材作为原型,创设适合自己学生的情景。但万变不离其中。只有研读透教材,才能更进一步。3.关于教材要四读:(1)读前有思考。读课标的要求,看结构。比如:分数这一知识体系是,先出现除法、分数初步认识、分数的再认识、比。在这里初步认识时产生新数必要性,通过直观学习;再认识时,对产生背景的扩充对整体“1”的学习。(2)读中想:想教材为什么这么编?(3)课后思考:估算与精确结果对比(4)读后体会改造教材读了未必懂,我们每一个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一遍遍的看教材看教参,却陷入了误区和苦恼的困惑。读与懂之间必须有“想”这座桥。多问问自己什么?即为什么?用什么方法?原来在什么地方?要达到什么目的?当自己能够完全说服自己,回答清楚地时候才走出了读懂的第一步。总之,一节课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理解的深度、广度,是否能挖掘出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否能在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数学演变历程等等。二、读懂学生1张丹老师:“老师讲什么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波利亚读学生相对于读教材是难了一点。张教授从重视学生的活动经验谈起对读懂学生进行了解读。具体如下:1.为什么要“读懂学生”?因为学生之间是存在差异的,读懂学生的差异是教学的基础。差异一:人的认知水平存在纵向的差异;差异二:儿童间存在横向差异。(一)“读懂学生”什么(1)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2)已有的知识基础;(3)由经验而来的典型的困难和错因;(4)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要;(5)学生的学习路径。对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已有的知识,学生知道一点点还是错误的,还不如不知道呢。不知道的情况下,学生就好象一张白纸,就可以接受新的知识。(二)如何“读懂”学生(1)课前访谈;(2)课前问卷;(前测)(3)经验与分析;(4)把目标从“双基”拓展为“四基”(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三)具体怎么做(1)引导学生思考、发现(2)协调好实践、活动、思考、探究之间的关系(3)注重揭示数学本质(4)树立基于“全面数学”的教学观读懂学生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们每天都是在和学生的心理打交道,而学生的心理又是个变化而精密的体系,要以心换“心”,多关心学生,读懂学生的“心”,就要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要知学生的心,把全班学生的心抓住、读懂,就需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有读懂学生,课堂才有根,只有读懂课堂我们的教学才会有实效。我们要多参加这样有意义的学习,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自己的个人魅力。三、读懂课堂读和懂之间有一段距离,怎么缩短距离,主要靠反思。1.读懂教什么?(1)读: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课堂上有没有实现目标?教师有没有调整目标?有没有新生成的目标?(2)反思:a.教的内容是否体现了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和核心思想。b.教的内容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c.什么情况下要调整目标?如何处理生成性目标?22.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