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设计——黑龙江省密山市逸夫小学芮炳华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45—46页的内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在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基础上,会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计算。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学探索过程,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重难点:探索、发现、理解、应用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若干个小正方体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课前,老师请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小正方体,都准备了吗?能告诉老师你们打算用这些正方体摆些什么吗?师:用这些正方体可以摆出各式各样的长方体,看(课件出示几个摆好的长方体)二、探究新知(一)乘法结合律1、活动:摆长方体请学生亲自动手摆一摆,教师出示操作要求:首先请你们在小组里互相合作摆一个大的长方体,然后你要知道,你们所摆的这个长方体它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个,一共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2、列算式计算课件出示淘气摆的长方体问:你们有什么办法知道他摆这个长方体用了多少个小正方体吗?引导学生通过从不同角度观察淘气摆的长方体,列出算式。板书:(5×4)×3=5×(4×3)=3、引导观察、发现乘法结合律请学生观察列出的这两道算式(5×4)×3和5×(4×3),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呢?板书:(5×4)×3=5×(4×3)14、验证乘法结合律思考:那刚才我们在小组里摆的长方体,在计算正方体的个数时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呢?请学生在小组里探讨5、揭示课题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1)揭示规律每组算式都是相等的,这也就验证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2)揭示课题这个规律就是本节课我们研究的乘法结合律(板书课题:乘法结合律)(3)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a×b)×c=a×(b×c))6、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可使计算更加简便课件出示:42×125×8和42×(125×8)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为什么有的小组同学算得快?而有的小组同学算得慢呢?发现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练习:46×25×47、总结学习方法:大家想一想,这节课学习的乘法结合律,我们是怎样发现的呢?板书:发现问题——举例验证——概括规律(二)乘法交换律1、自主探索乘法交换律课件出示:20×40=10×5=40×20=5×10=请仔细观察、算一算,并在小组内采用今天的学习方法,看看你还会发现乘法运算的什么规律呢?学生探讨后汇报发现的规律概括规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个规律叫做乘法交换律。2、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a×b=b×a想:什么时候我们用过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还可以用来做什么呢?练习:25×38×43、师(小结):通常情况下,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是同时使用的,我们可以先利用乘法交换律交换因数的位置,然后再通过乘法结合律把相乘积是整十、整百、2整千的两个数放在一起先乘,这样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的速度。师:那下面就请你们利用发现的规律,从中选择一道题算一算。练习:(25×125)×(8×4)38×125×8×3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运算的两个规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运用这两个规律可以使计算简便,提高计算的速度。三、分层训练1、下面的空你会填吗?15×16=16×35×2×5=35×(2×)(60×25)×4=60×(×4)125×5×8=5×(×)2、解决问题:出示:(楼4层)学校教学楼每层有15间教室,每间教室要配25套双人课桌椅。学校一共需要购进多少套课桌椅?3、思考:看下面两道题能不用竖式计算求出积吗?出示:25×36125×16强调:在分解因数的时候,我们要考虑分解后的数和另外一个因数相乘,积能否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三、课堂小结:这节课你们表现得不错,那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学生纷纷谈自己的收获)四、课后延伸: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的结合律和乘法的交换律,那你们能联想到什么呢?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