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合作交流与问题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赵世周近年来,我积极学习“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实验课题的精神,把握课题理念,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从中得到了不少有益的启示。通过实验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使我体会到了现代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总结教学经验以及存的问题,探讨问题的原因与对策,现对其进行总结和反思。一、大胆实践带来的新突破1、学习方式的突破原有的学习方式是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而“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倡导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这正如<<新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告诉我们,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题的数学活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明确强调,“知识是不能被传递的,教师在课堂上传递的只是信息,知识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也就是说,学习是学习者的事情,谁也不能代替。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将静态的知识变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付出一定的智力代价,正如荷兰数学家弗赖登达尔所说,就象游泳、骑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看看书本、听听讲解、看他人表演是学不会的。因此,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都有意识的体现主动探索的内容和方法。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各类三角形,动手剪一剪、移一移、拼一拼、折一折,看能否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学生有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验,经过剪、移、拼、折的探索想出了多种方法,有的用“剪拼法”、有的用“折拼法”、还有的用“倍拼法”,将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引导学生借助转化进行观察并完成下表:怎么拼拼成了什么图形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1其它的发现:这样通过学生剪、移、拼、看、想、议等自主活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而新知的获得,是通过眼、脑、手、嘴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后形成的,因而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创新精神,同时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到了探究与创新的乐趣。2、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方式的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向是教师是主角,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学生只有听从与配合。教师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的发展。通过实验与实践,我们深刻的体会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学习材料的提供者,学习方法的引导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问题情景的创设者,学习的合作者、欣赏者。教学过程是人人参与、师生平等、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也只有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在体验、感悟、交流、合作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语言表现的更加亲切自然,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观、学生观、教育观的转变,过去教师总是说“你讲给老师听”,现在更多的说“谁来帮一帮他”、“别急,慢慢地说”,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心情由紧张变的平静,以更好的心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3、课堂结构的突破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一般包括四个环节:复习旧知→讲授新课→巩固练习→布置作业。而本课题实验的课堂教学结构是五个环节,即激情引趣、导入新课→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合作交流、探究问题→交流评价、归纳总结→巩固练习、拓展应用。4、师生关系的突破“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课题的实施,最明显的特点体现了数学教学就是问题教学,是在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展开富有生命力的师生对话,在极具个性化的对话中促使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而以往的教学,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课本中的问题,而不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2提出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小学数学问题式教学与合作交流性学习”是教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