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小学对话教学技巧目的要求:1.掌握有关对话教学范式的理论2.能识别语文教学中的假对话现象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法、练习法教学内容与步骤:传统授受范式下,学习者往往来者不拒,逆来顺受,不利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造就创新型人才。顺应新时代的变化与要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教学范式从过去的“授受”范式走向“对话”范式。可以说,理念上,大家都接受了这一倡导。关键是实践上,假对话在课堂教学中还大量存在。举三个教例。课例1:《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是一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执教的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她执教的课文是《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因为是借班上课,上课伊始,老师为了活跃气氛,便问学生:“你们最崇拜的是谁?”学生纷纷举起了手,有的说崇拜球星罗纳尔多,有的说崇拜影星赵薇,有的说崇拜棋圣聂卫平……学生交流结束后,老师反问:“你们猜,我最崇拜谁?”话音刚落,学生们异口同声,说:“老师最崇拜董存瑞。”一听这么整齐的回答,坐有近百位听课教师的多媒体教室顿时爆发出一阵哄笑。在上述案例中,教师与学生都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意图。学生本应该讲真话“我们不知道”或者出现各种猜测,但是学生们却说出了他们所揣度的老师要说出的答案。老师在这儿要说出的答案:“我最崇拜董存瑞也是一个隐瞒了真实意图的答案。对话的一个基本追求是真诚、真实,假对话所导致的是教师与学生真实自我的消失,这样的教学对话不仅不能塑造人,反而把教师与学生的人格都扭曲了。课例2:《刘胡兰》一位语文教师在教《刘胡兰》一文时,与学生进行了一段问答。师问:这篇文章是写谁的?生答:是写刘胡兰的。师问:你怎么知道的?生答:题目就是刘胡兰。师问: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生答:1947年1月4日。师问:你怎么知道?生答:课文第一句就是这么写的。师问:这个云周西村在什么地方?有学生答是在陕北,有学生答是在延安。师说:云周西村在革命根据地。课文中有敌人对刘胡兰说的这么一句话:“你说出一个共产党员给你一百元钱。”师问:谁知道那时发什么钱?有学生答是发银圆,有学生答是发铜板,而另一个学生则说,那时候的钱中间是有窟窿的。教师最后作总结说:反正那时候的钱比现在的钱值钱。这种假对话可叫做不具实质的对话,其是在一些常识之见上绕来绕去,徒具问答的对话形式实质上根本不解决问题的对话。课堂教学中的这种假对话主要是教师不能提出具有深度的引导2性问题所致,根本原因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足。课例3:《向沙漠进军》有位家长记录了这样一件事:在语文课上,老师在将说明文《向沙漠进军》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竺可桢写这篇文章为了什么?一学生回答说:是为了改造农田。教师评说“不全面”;另一学生想了想,说;为了加强环保。教师认为“太时髦”;这时儿子插话道:为了多拿钱!老师听后很恼火,大声命令道:“卞某某,你给我站起来!”这一站,就是半小时……最后,老师给定的标准答案是——“为人民服务!”课堂教学中,教师早已有预定的答案,却要以对话的形式来与学生进行“对话”。不论对话的结果是什么,最后唯一正确的答案是教师手中的答案。教师用自己的“标准”答案否定了全体学生的答案,并要求或强制学生接受他的答案。这样的对话就是独白式的对话。课例4:关于“愚公智与愚”的辩论片段下面是学生小组关于“愚公智与愚”的辩论片段:甲:我认为愚公是智慧的。乙:我认为愚公是愚蠢的。甲:不,你听我说。愚公是智慧的。乙:现在你听我说,愚公是愚蠢的。甲:愚公的智慧表现在三个方面……乙:愚公的愚蠢也表现在三个方面…………这就不是一种真对话,这样的辩论最后变成了双方交替进行的自言自语,变成了对自己观点的坚守与捍卫。对话的本质是理解,没有理解的对话就不是真对话。对话不是在两条平行线上滑行,而是围绕一个主题互相碰撞、不断展开的。只有这样才能互相理解、达成共识。这种对话可以叫做自说自话、互不碰撞的对话。表面上对话双方有来有往,好像讨论、争论、辩论得很激烈,但实际上却是各说自话,互不理睬,双方只坚持自己的立场,只想说服对方,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而不试图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