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教学反思《月光曲》教学反思1这堂课,我重点从两个方面去把握:第一方面,体会《月光曲》的意境美——要真真切切地让学生体会到这首传世佳作所表现的意境,我想—里情感的体会应该通过朗读来领会,所以前半节课我重点放在了第9自然段的朗读感悟上;第二方面,追寻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其实是由两个方面构成的:一是外部的环境——那清幽的月光,而更为关键、更为重要的则是兄妹俩的感情激发着他的创作灵感——善解人意、热爱音乐的盲姑娘,还有虽然穷困却支持妹妹去爱音乐的哥哥……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物,给了贝多芬太多太多的感动,于是,贝多芬用自己的曲子记录了这一场相遇。读懂了这两方面,自然也深入地了解了贝多芬。这是教学目标中的重点内容。当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在这节课中表现出来的不足也不少:时间的把握应适当调整,朗读指导目的不够明确;温柔有余,而激情不足,致使自己班原本活跃的学生今天上课时出现“冷场”的次数较多,而且往往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抛出去,却应者寥寥——课后我问过学生,上课时为什么不敢发言,不敢读课文,基本上的学生都是说今天有那么多的老师听课,害怕自己讲错一—我猜可能是我们的学生缺少这方面的锻炼;自己班电脑的破损更是火上浇油原本放在另一台电脑上的课件无法使用,重新做的课件又出现了一点点小小的失误一一虽然对整个课堂没有大的影响,可是自己的心里却是有点底气不足了。总之,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很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一直以此自勉。《月光曲》教学反思2《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资料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美《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透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不足之处: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