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生活的“点”,把准德育的“脉”武汉市光谷第一小学刘雅莉罗晖430074我们在教育中常常发现,一些学生能说会道,讲起道理来口若悬河,可是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却不知所措,有的更是言行相悖。我们常常为自己的教育如此苍白无力而倍感困惑,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德育已与学生的生活脱节。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因此,德育生活化是时代的要求。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它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人真正德性的形成。生活德育,就是通过生活实践进行道德教育,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生活质量而进行品德教育。生活德育强调将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儿童生活的土壤,让德育与受教育者个体的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等紧密相联,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进行积极的启迪与引导,以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自主地建构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让德育回归生活,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是我们德育工作者不懈地追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情德育”是武汉市光谷一小所提出的“真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在“真情德育”实施中,我们主要从回归生活的本真出发,注重立足生活的“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头脑中定位,在行动中定格,逐步内化成习惯,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的理念,深深地灌注在点点滴滴的教育行为中,促成学生“会做人,做一个真正的人;会学习,做一个真心的人;会生活,做一个真诚的人;会创造,做一个真实的人。(一)找准“切入点”——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德育关注学生的需要儿童不是用规则教育可以教育好的,规则总是被他们忘掉。你觉得他们有什么必须做的事,便应利用一切时机,甚至可能的时候,创造时机,给他们一种不可缺少的练习,兴趣在他们身上固定起来,这就可以使他们养成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之后,便不用借助记忆,很自然地、很容易地发生作用了。根据学生特点,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把握生活的切入点,将德育内容进行整合,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分层次的要求,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动,引领学生健康、安全、愉快、积极、有爱心地生活。不容置疑,如今的小学生处于一个高速发达的多元社会中,信息发达,物质丰富,然而,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学生品德上的一些缺失,如:环保意识差、自我意识强、不会感恩等等,这些源于生活的问题就是德育所要关注的问题,也正是学生道德养成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德育不能“在岸上指导学生游泳”,必须在学生的生活交往和联系中展开,对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我们主张用体验式的教育方式进行。针对孩子乱扔的毛病,我们可以结合“学雷锋月”开展“学雷锋,树新风,争做绿色志愿者”活动:1、各班认养校园绿地,主动清理校园垃圾;2、自我教育,通过活动自我暗示时时提醒自己,强化卫生意识;3、结对互助,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之间相互结对,相互监督,共同进步;4、走向社会,到校园一条街和社区开展清洁卫生活动。又如:感恩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因此,每年教师节、母亲节、父亲节我们都会开展“真情互动”活动:召开“感恩父母”主题队会;开展“给妈妈洗一次脚”活动,同时让妈妈给自己讲小时候的故事;开展家庭实践活动,如“我给妈妈过生日”、“今天我当家”等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强生活自理能力。通过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的习惯,而且在引领孩子为家长服务的过程中,懂得了感恩,体会到爱与付出的快乐、幸福。实践证明,封闭式的德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德育形势。学校德育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游戏,引导学生开展兴趣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践、游戏和活动中来,体验活动的过程和感受,是增强德育效果的...